我所为嫦娥五号照亮回家的路
11月24日4时30分,文昌卫星发射基地,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承载着嫦娥五号探测器拔地而起飞往月球,并将在23天后带回月球上的“第一抔土”。因此嫦娥五号返回器的“着陆回收”是此次任务的亮点和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压轴大戏,直接关系到月球样本能否安全、顺利地来到地球,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首次拥抱来自月球的第一名访客。
在中国电科22所,有这样一个团队,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而成立,近30年来始终坚守“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这一初心和使命,几代人接续奋斗,先后为“神舟”“实践”等系列航天器着陆回收任务研制了多型设备,圆满保障了历次任务的顺利实施,受到了国家的多次嘉奖表彰。目前,该团队正全力备战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回收任务。 为保障回收任务成功,该团队研制了两型共10套搜索定向设备,安装于搜索直升机和地面车辆,构建了天地协同、网格化、智能化的搜索网络,具备了对返回器从出“黑障”到着陆全过程的跟踪定位能力,所研设备技术先进,并针对着陆返回器的特点作了专门设计。为在全天候、全天时条件下,第一时间准确定位着陆返回器,回收月球样本抢得先机。 为了保障任务成功,该团队所有成员开启了冲锋模式。由于今年是航天器回收任务的高发年,团队成员都超负荷工作。
上半年刚刚完成“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舱”回收保障任务,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嫦娥五号”任务中来。本次任务也是历次任务中我所参试设备最多的一次,我所也是全集团在嫦娥工程着陆场系统中承担任务最重的单位,所有参试设备是关键设备,直接关乎回收任务成败,用户领导也对设备性能以及保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给团队带来多方挑战。一方面要研制新设备,组织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组织人力在多地进行设备加复装、现场演练测试等任务。为了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今年春节一过,全体成员就积极复工复产,在作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每个人都承担多个岗位角色,如果人在单位,人人都是科研攻关先锋,加班加点是常态,尤其在设备实施方案论证的关键阶段,周末不休息,晚上到凌晨都是家常便饭,团队负责人更是创下了3个周不回家,吃住在单位的记录;如果人在外场,个个都是保障勇士,从坚守航天事业20余年的“老兵”,到刚刚加入团队不久的“新人”,都舍小家顾大家,奔波在外,奋斗在外。虽然辛苦,但是大家从不喊累,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确保全胜,为嫦娥照亮回家的路! 截至发稿,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所有参试设备均已安装到位,并顺利完成了设备加改装和天地信标对接试验。大家正在内蒙古草原静待嫦娥从月宫回家。 第四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