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进行时|29所人体温度快速筛查系统诞生记
员工保持间隔,依次进入蓝色的隔离棚,按地面指示箭头行进,红外成像仪全程跟踪监测,体温实时显示在显示屏上。人员快速通过,没有“出门一枪、进门一枪”的等待……
这是复工以来入所必经的程序,大家可能也习以为常。但最初的方案是这样的——在所门口开辟五条通道,每条通道安排一个筛查员,对员工入所进行测量……
速度、效率的对比显而易见,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条快速通道”是如何诞生的。
地点,成都双流机场。
29所安全管理与综合保障部的员工唐鑫,从深圳到成都的飞机悬梯上走下来。
武汉的封禁,让他感觉到了新型冠状病毒在蔓延,而且愈演愈烈。这也是他结束春节假期,提前返回的原因。
体温测量,无疑是防控疫情必须的手段。在飞机上的两个小时,出于职业敏感,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快速、大规模、全自动体温测量,满足单位密集人流量所需。机场出口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旅客,行进间,每个人的体温就出现在电子屏幕上,而没有像往常一样排队挨“一枪”,这让他眼前一亮……
兄弟单位中国电科11所有类似的产品,但短时间内肯定首先是保障湖北武汉等重地,远水难解近渴。
他马上联想到,所内某热真空系统的配套热成像测试设备,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里形成,他第一时间向部门领导汇报。领导高度重视,立刻紧急成立了体温筛查技术团队。
三维建模、结构设计、编程、画图……通过团队的反复商讨,不到一天时间,《人体温度红外成像自动筛查方案》出炉。
随后几天,团队的运行轨迹记录下他们全神贯注,与时间赛跑时的点点滴滴。
第一天,协调计算机、解决软件问题,快速在西区搭建起系统联试环境。
第二天,搭建隔离棚,解决误报警和排队等候的问题。
第三天到第四天 ,通过编程实现高低温环境下的温度补偿调节,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
第五天,发动“群众演员”,真实模拟上下班的场景,测试系统效能。
期间,他克服了隔离期带来的不便,和团队相互配合,调试验证,步步为营。
2月17日,是29所全面复工的第1天。从07:30开始,他的目光就从未离开过现场的显示屏幕。
员工保持间隔,依次进入蓝色的隔离棚,按地面指示箭头行进,红外成像仪全程跟踪监测,体温实时显示在显示屏上。人员快速通过,没有“出门一枪、进门一枪”的等待……
系统运行良好,大家纷纷点赞,唐鑫开心地笑了。这也是对他和团队连续十几天加班最好的褒奖。
在复工日期前,所本部、科研西区、电子大厦,均已完成相关体温筛查系统的安装调试,保证了单位顺利、高效复工。
“我再等气温高的时候测试一下系统,确保数据正常。”是他这两天常说的一句话。
严谨细实是29所人做科研的态度,为了确保测温可靠,唐鑫又把这个系统与中国电科11所“火线救援”送达的红外成像测温仪联合使用,构成了29所体温筛查的“双保险”。
“兄弟单位春节加班加点,利用红外技术快速研制生产了人体体表温度超常快速筛查预警设备,筑起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逆行者的精神感召着每一位电科人。”
对于机械设计自动化专业的唐鑫而言,这是一次挑战,也是展示专业能力的契机。
“现在是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我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去到最前线,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军工人,能用技术男的方式为疫情防控做点事,感觉很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