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纪实丨跨越万水千山,昂首砥砺前行——五部于多地开展外场试验
近日来,五部组织多支外场试验测试团队分别于多地开展外场试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跨越中国大半个版图,克服了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高原反应、工作流程复杂等困难,全力保障各项科研生产任务进度。
海南·海口
炽热的海口市天气变化无常,前一刻还骄阳似火,下一刻就可能疾风骤雨,反复无常的天气给设备的测试任务和实验数据采集工作带来了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某些实验任务难以铺开。参与实验的徐世伟、张晟翀、王凯、佟鑫刚、刘海生不仅要顶着炙热的太阳在三十多度的环境下持续工作,还要针对突发的骤雨做好预案,最大限度地保护设备免受降雨的干扰。另外,由于连续降雨,空气湿度较大,如何避免芯片受潮等问题,对于外场试验人员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为了保证任务按时完成,采集多种环境下的测试实验数据,试验人员常常要在无遮挡环境下站立12个小时以上,回到休息室时,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在酷暑环境下,尤其是在设备需要在沙滩等空旷场地进行测试时,张晟翀老师为了保障设备运行良好,顾不上遮阳,多次几近中暑。但他始终坚持在岗位上,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在他人眼中这里是度假胜地,但在我们的科研人员眼中,在这里只有顺利完成试验任务的使命和决心。
新疆·若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沙漠,都会感叹其苍茫辽阔,雄浑壮丽。但身处若羌的科研人员们,感受到的却是高悬的红日,晒得冒烟的沙子,滚滚的飞尘和满眼单调的黄色。新疆有句俗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虽说夸张了些,但却是新疆温差变化的真实写照,在我国各个省市中,新疆的昼夜温差最大,最高可达20℃。对于刚到新疆的魏东、段可、刘悦、刘彬来说,一时间难以适应新疆的气候。面对天气忽冷忽热,魏东老师作为此次外场试验年龄最大的同志,在连续加班调试过程中患上感冒,说话声音沙哑,喝水喉咙都痛,但是时间紧张、任务重大,即使身体不适,他也从未想过要从试验场地返回,对于一名科研人员来说,试验场就是战场,每个人都是铁骨铮铮的战士,绝不可能临阵脱逃。
除了身体上的不适,此次靶场实验,全部都是真枪实弹,无论对于外场试验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还是已经跨过千里的调试设备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与之前模拟的实验环境相较而言,外场试验更贴近于实战状态,能对设备的性能状态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与改进。通过反复调试与修改,设备顺利通过测试环节。而此次宝贵的外场经验与数据,也为后续设备改进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西藏·羊八井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做实验是种什么样的体验?相信没有去过高原的人反应都是,低头看设备,抬头看蓝天,在工作中欣赏美景。但是,对于一接到任务就立即出发去拉萨的陈亮来说,严重的高原反应,持续的工作,让他无暇顾及蓝天白云,甚至都没有时间缓解身体的不适,便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高原上稀薄的氧气不适宜做大幅度动作,但是为了保证设备,陈亮老师上车调试,下车修改程序,持续不间断的工作导致他需要吸氧来缓解高原反应。患有鼻炎的陈亮老师在当地天气十分干燥的情况下入睡极其艰难,几乎每次醒来鼻子都会出血,但他丝毫没有退缩,一直守候在试验现场。但是当我问到陈亮老师高原冷吗、试验辛苦吗?他只是淡然地笑笑说:“本职工作,没什么辛苦不辛苦的。”因为热爱,都是情怀,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钻研与奉献,也是一个光电人的初心与使命。
上海
为了配合总体单位的调试工作,高鹏快速奔赴上海。由于整车分机设备较多且分属不同单位,联调工作十分繁琐,调试流程非常复杂。为了不耽误工作,他经常匆匆吃两口盒饭就去调试下一个设备,等结束工作时饭菜早已凉了。在整个联调过程既需要测试配合精度,又需要与指控联合调试,测试整个链路信息流、数据准确度等,高鹏同志细心地一一整理完善,用高度的责任心圆满地完成了调试任务,确保设备达到各项指标。
五部人用自己的热爱与信念,在祖国大江南北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高原还是沙漠,他们用足迹丈量辽阔的神州大地,他们用担当谱写可歌的热血诗篇。五部人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砥砺前行,矢志不渝地为光电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