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电智联:智能科技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声光电公司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精心研发多种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装备、提供多样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用智能科技擦亮中华文化瑰宝,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多维立体“硬核”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
兽面凤鸟纹玉方座、大型青铜立人神兽……持续数月、高科技加持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引发了广泛关注。让文物出土不再“受伤”,离不开声光电智联的科技赋能。
“为从发掘之初就保护好宝贵文物,声光电智联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研发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平台集成探方工作舱、现场考古实验室、文物应急保护室、文物修复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功能,相当于把先进实验室搬到田野考古现场。项目中,声光电智联通过自主研发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无接触载人工作平台、专用设备搭载平台、环境监测调控系统、考古全过程记录系统、考古与文物保护综合信息化平台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构建了考古发掘现场预防性保护新模式,为我国科技考古工作进行了一次突破性探索。
在发掘中保护也为文物和文化遗产建造安心的“家”
建立安全存储环境。声光电智联自主研制了温湿度、二氧化碳、VOC、光照、紫外等监测终端,无线室内环境质量监测终端,免补水微噪声净化调湿一体机、照明调控等文物保护装备。打造了文物保存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监测数据分析、风险预测评估、调控参数阈值设置、设备工作状态监测,形成从监测到调控、微环境到大环境、展厅到库房、无机文物到有机文物、可移动文物保护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全方位预防性保护系统解决方案,还开发针对不同文物类型、形状、材质的存储装备和软件平台,广泛应用于上海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布达拉宫等数十家文博单位。
打造严密的“防护网”。中国电科研发了智慧文博一体化管理系统,提供预警系统、智能周界、智慧门禁、高空巡视、智慧卡口、田野文物巡查、入侵报警、智慧安检、客流分析等定制服务,不仅保护文物安全,也守护游客安全。目前,系统已服务敦煌研究院、殷墟遗址、秦始皇陵博物院、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等全国70%文博单位。电科声光电还开展了不可移动文物安防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研发振动、倾斜、土壤传感监测装置,结合北斗三号短报文功能,实现野外长时间、强照射、无电、无信号、无人看守的文物保护。
数字赋能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会说话
让历史可感知、让文物会说话,声光电智联在数字赋能文物和文化产管理和利用上下足了功夫。赋能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归集,声光电智联支撑四川省建设文物数字化管理平台,收集、整理省内各个博物馆、文保、考古、鉴定等相关单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并基于地图GIS技术进行可视化展示,实现全省文物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存储、共建共享,推动文物数字化资源的规范化、专业化、均衡化、智慧化发展。
摸清文物“家底”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弘扬历史文化
近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体验三峡”数字展厅即将建设完成。不久后,将面向观众开放,让人们一站式观览三峡地区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底蕴丰厚的历史遗迹,这中国电科数字赋能让文物会说话、让历史可感知的一个例证。
为全面展示文物和文化遗产信息,声光电智联充分利用三维扫描与建模、平面高清扫描、高光谱等技术手段,将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形貌、材质、成分、出土时间、历史信息、修复记录、频谱信息、社会研究等信息,进行高精度、全方位的数字提取、处理、分析,形成“数字文物”。在此基础上,依托人工智能和现代声光电等技术,运用云展览、全景漫游、知识图谱、沉浸式空间、VR/AR/MR、动画制作、游戏开发等载体形式,提升博物馆展陈的科技性、创新性、趣味性、互动性,助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成都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提升文物保护力、社会服务力。
数字赋能——不仅展示历史的厚重和灵动,还让博物馆彰显出温度和深度
“在1.0版基础上,今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数字孪生系统升级到了2.0版。”在支撑建设过程中,声光电智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系统1.0版本“历博之眼、历博之感”基础上,升级消防、沉降、数据安全相关功能,以及智慧监测能源消耗,监督用水用电垃圾清运情况等内容。
“相比以前的1.0版本,2.0版本更加强调面对观众的服务和体验。”可以根据用户位置提供不在馆、在馆两种业务场景,不在馆场景用户能在线参观云展览,在馆场景用户在线登录后可进入文物导览页面,了解各楼层文物分布,在线查看各展区的客流热度,避免人员密集,减少安全隐患。同时,也可借助小程序享受语音解说服务,快速寻找到参观入口、应急出口和卫生间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