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永不中断的红色电波——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总设计师、网通院开拓者钱文极 | 七秩芳华

来源:     作者:党群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8日     浏览次数:         

19521027日,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网络通信研究院前身,以下简称研究所)正式在京成立。崭新的研究所,孕育着崭新的希望,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骨干汇集于此,群贤毕至,一展才华。虽然条件艰苦、基础薄弱,但大家热情高涨、奋力攻坚,以我国第一代电子技术人才的赤子之心,共同为新中国的无线电通信事业奠基。钱文极,就是群英之一。

钱文极(1916.6-2006.6),江苏太仓人,同济大学肄业,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总设计师。1938年到达延安,同年入党,是我国延安时期通信设备设计制造和新华广播电台接替台的组建者之一。1955-1957年,担任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网络通信研究院前身)主任(等同所长)。1960年5月任“543”总设计师,1962年2月任红旗一号总设计师,1964年4月任红旗二号总设计师。他长期从事通信机研制技术领导工作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的领导工作,为我国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导弹技术、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1
弃笔从戎 投身无线电工作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钱文极正在同济大学就读,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钱文极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毅然决定投笔从戎。他和同学一起去武汉参加了无线电短训班,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于1938年初到达陕北延安,成为同济大学第一批参军的大学生。

钱文极

弃笔从戎 临行前合影(右二为钱文极)

经过思想政治学习后,钱文极被分配到中央军委三局从事无线电工作,他和战友们一道,紧密响应战时需要,投身到通信设备研制之中。他不曾想到,无线电这一从中学时期就令他热衷钻研的爱好,竟成为自己奋斗毕生的事业。

02
电波嘹亮,太行山沟沟发出永不消逝最强音

1947年2月,国民党进攻陕北,3月初,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3月19日,国民党攻占了已是空城的延安,这令满怀着俘获共产党首脑期待的国民党当局大失所望,而令其更为恼火的是,明明报称“延安广播电台已被炸毁”,可是延安广播电台却每晚七点准时播出,而且都是“中央实施战略转移,主动撤离延安”、“青化砭大捷”等让其丧气的消息。气急败坏的国民党当局急令胡宗南迅速查明延安台所在,立即炸毁。

3月28日,敌重兵扑向延安广播电台所在的瓦窑堡,电台播完当天新闻后,连夜转移。

3月29日晚七时刚过,解放区、国统区的人民依然收听到了那熟悉亲切的XNCR(延安广播电台呼号)呼号声以及《兄妹开荒》的乐曲,虽然播音员反复播出的只有一句话:“陕西新华广播电台由于机器发生故障,暂停播音,明日再会”。

3月30日,“故障排除”,红色电波在空中不可阻挡地飞翔,“延安广播电台”继续把党中央的声音送到全国。

敌人派侦察飞机携带最先进的测向设备四面出动,测到了电波来自东南方向,但其分析认为东南一带隔着重兵层层,不可能突破重围到东南设台,广播电台要有机房和动力设施,目标较大,东南方向的侦察机也报称,根本没有发射台迹象,不在东南,自然是在西北了,于是敌人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延安西北。他们没想到的是,3月29日及其以后的播音确实来自东南方向,但它不是原来的延安广播发射台,而是太行山沟中一部功率350瓦,频率同延安台完全相同的广播发射台。

而按下这部发射台开机按钮的,就是1945年9月调到晋冀鲁豫司令部下属通讯分局工作的钱文极和他的战友王士光。3月29日晚7时,密切注视西北战场动态,每晚都格外注意收听延安广播电台的王士光、钱文极等人,未收到延安台的广播,情势紧急,来不及请示,他们果断开机,于是出现了3月29日播音的那一幕。

03
改装电台,“人民功臣”实至名归

这部接替延安台的广播发射台,是如何得来的呢?1945年10月,我军俘获敌人的两部导航台,12月,这两部导航台辗转送到晋冀鲁豫军区通信三处。军区决定将导航台改成广播发射机,改装任务就落在了负责装配收发报机的装配科科长钱文极的肩上。

虽说有了“原材料”,但内行人都清楚,导航台与广播发射台毕竟大不相同,一无图纸资料,二缺技术人员,三无必须的设备器材,改装难度可想而知。钱文极带领大家从飞机残骸中取下铝皮用土法熔化,翻砂制成设备的机壳,把飞机上的水表和油表改装成电表,电镀用的纯银电极是用银元电解制成的,各种绝缘子则是自己做出模具,再到磁县生产日用陶瓷的小厂压坯后制成的。

经过近五个月的日夜熬战,两部广播机及相应的播音控制设备终于改装完成了,试播后效果良好。

图片

对于改装具有战略意义的广播电台以及接替延安台播音一事,中央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十分满意,开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刘伯承、邓小平、董必武、陈毅等领导特地从西柏坡绕道到电台视察。为了表彰建台有功人员,1947年8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钱文极同志记大功一次,并授予“人民功臣”奖章一枚。

04
开疆拓土,谱写新中国通信和导弹研制事业新篇章

1955年至1957年,钱文极担任电信技术研究所(网络通信研究院前身)主任(等同所长)。在任期间,他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我国《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工作,并任无线电电子学规划组组长。

1957年,他先后参加中国无线电工业考察团和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苏联,就两国无线电工业和国防技术合作进行谈判。作为开疆拓土的初代建设者,钱文极带领研究所掀起了向科技进军的热潮。

1957年1月,电信技术研究所扩建为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同年11月,其划归国防部五院,钱文极被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从此他离开了工作近20年的通信系统,进入全新的导弹研制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之际,航天科工正式发布《导弹人生》一书,首度向全社会公开了十二位此前隐姓埋名的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钱文极赫然在列。

当时间跨越山海和长空,他们的历史功绩终于可以掀开神秘面纱重见天日,他们也因隐秘而更加伟大。晚年,钱文极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我经历了旧中国,有幸在青年时期参加了革命工作,跟随着毛主席和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虽然在革命的洪流中做了一份微小的工作,但我仍为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伟大的建设过程而自豪。”

满腔热血,披肝沥胆,坚持学习,钱文极将伟大的品格和人格注入网通院厚重的文化之中,绘就网通院心怀“国之大者”以科技报国的动人底色。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