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写入共和国大事记:忆我国第一套全数字制卫星通信试验站诞生的激情岁月 | 七秩芳华

来源:     作者:党群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5日     浏览次数:         

伴随着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发展的坚定步伐,网络通信研究院(54所)的卫星通信事业也走过了从兴起到发展的70个岁岁年年。在开疆拓土的激情岁月里,在热血奔涌的科研攻关中,研制我国第一套全数字制卫星通信试验站(简称“331”站)是其中闪亮的一笔。

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呼唤:“331”工程启动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和他如影随形的一个黑皮箱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注意。这个黑皮箱里面装着微型活动卫星地面站终端,该终端把尼克松中国之行的情况随时传回美国。这件事对周总理触动很大,搞中国人自己的通信卫星,成了他惦念的大事。

1974年5月19日,重病中的周总理在住院前对我国通信卫星建设做了最后一次重要批示。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讨论批准了《关于发展中国通信卫星问题的报告》并报毛泽东主席批示同意,标志着这一承载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厚期望的“331”工程正式启动,它背后也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对国富民强的热切期待。

久有凌云志,勇接军令状:承担卫星通信分系统的全部工作

“331”工程分为五大系统:同步卫星分系统、火箭分系统、火箭发射场分系统、地面测控通信分系统和卫星通信分系统,十九所(网通院前身之一)承担了其中卫星通信分系统的全部工作,包括两大课题:研究系统通信体制、关键技术及各类站型所必须的全套通信设备,及建立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卫星通信试验站。

其实,在“331”工程立项前,十九所就已经开始了技术跟踪研究。在那段特殊的年代,生活艰苦、技术空白,研制人员创业维艰。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撸起袖子加油干

1976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低轨道试验卫星。上级要求同年6月30日之前初步建成15米卫星通信试验站。时间紧,任务艰。经反复论证,最终选址于距石家庄市43公里的黄壁庄翠微山南麓。建站之始,水电路三不通,施工队风餐露宿;研制团队边施工边试验,试验楼没有窗户,四面透风、蚊虫肆虐。但参试人员各个情绪饱满,以苦为荣,经过全体研制人员的奋力拼搏,15米卫星通信试验站如期完成。“共和国长子”的气度风华在重大工程中淋漓彰显。

1976年12月20日,在黄壁庄地面站进行了群路数字卫星通信设备与地面模拟卫星转发器闭环演示,国防科委五院研制的卫星转发器装在黄壁庄马山的信标塔上,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座卫星通信综合试验站的建成。修建马山信标塔时,山势陡峭,无路可走,沙子水泥只能人力背抗。当地中小学生闻讯赶来,他们用书包装沙子、赤手搬砖头,从山顶到山麓飘扬着红领巾,场面撼动人心。
“331”站第一任站长李雄飞回忆:当时参与工程的同志不分昼夜、连年苦战,是在用心血、智慧和汗水推动进度。尤其是那些久经考验的“老革命”,他们总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动大家团结奋战。在建站的过程中,谢元凯副所长亲临工地指挥,一身汗、两腿泥,经常两眼熬得通红;程文志副所长每天在十几米高的天线塔爬上爬下,累到生病住院;邵文华所长亲自上站接替,天天服着降压药坐阵现场。以上率下,万众齐心,艰难攻关的过程时至今日依然令人荡气回肠。
1977年7月至9月,“331”工程全套卫星通信分系统在黄壁庄试验站作全系统试验,效果很好。参试单位包括第十九研究所、第三十研究所、南京七一四厂、航天部五〇四所以及北京大学。当时,我们国家工业基础较差,技术水平发展不高。研制早期科研条件很差,没有性能优良的仪器设备,没有高速运转的计算机,文件靠手写,存档靠打字,简单计算用计算尺,大型计算用专门的计算中心。但大家始终坚持把研制工作搞到底。
1978年5月至1979年7月,利用“331”站通过德法研制的交响乐卫星转发,在地球站间进行对通试验。这是我国地球站信号第一次上星,历时14个月。试验结果表明我们研制的系统是可行的,证明了“331”工程地面通信分系统的设计基本达到要求。

1982年6月至7月,在“331”站利用印度洋上空的Intelsat-IV号卫星,进行了一次系统的传输试验。试验证明,我国所有自行研制的地球站设备符合国际卫星通信系统入网要求。参加单位包括第十九研究所、邮电部第一研究所、邮电部卫星通信一号站、呼和浩特地球站、乌鲁木齐地球站、水电部卫星通信地球站等。

走过坎坷征程,品尝胜利美酒:千里万里永远跟党走

1984年1月29日,我国在西昌发射首颗“331”工程卫星,但没有达到预期。54所的研制团队没有气馁,依然完成了对载荷的捕获跟踪和业务测试,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
1984年4月8日,第二颗“331”工程卫星发射成功。54所在黄壁庄地面站完成在轨测试和预报卫星在轨参数等工作。
“331”站建成之后,54所先后用了八年的时间进行论证和试验,协助组建了全国性的卫星通信网络,达到了中央的要求。至此,54所承担的这一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圆满完成。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83岁的邓小平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检阅陆海空三军部队,观看群众集会游行。当时“小平您好”的电视画面就是通过东方红二号卫星转发到拉萨、乌鲁木齐和昆明等边远地区。

中国第一座全数字制系统通信试验站的建设,为发展我国卫星通信事业起到了开拓作用,被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80)。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网通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向更高的科技高峰毅然前行。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