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献身天线领域 勇做“嫦娥”使者:记我国天线领域专家杨可忠 | 七秩芳华

来源:     作者:党群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30日     浏览次数:         

杨可忠1940年2月生于山东省齐河县,1960年9月至1966年7月就读清华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毕业后来到当时的十九所(网络通信研究院前身之一)工作,期间于1981年至1983年在伦敦大学玛利学院做访问学者,归国后一直在五十四所(网通院)从事天线理论研究与工程设计。他热爱祖国的天线事业,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为我国的卫星通信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五十四所的首席专家,杨可忠一生都致力于我国的天线事业,是我国天线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博士、硕士生导师,他桃李芬芳、育人无数,为我国天线伺服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形成了科研梯队,杨老总深厚的理论功底、严谨的学术作风、丰富的工程经验在五十四所影响了几代天线人;他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多部专著和译著,现仍指引着年轻的工程师向天线领域的科技高峰攀登。如今,斯人已去,杨老总过去的事迹汇成了记忆中的点点滴滴……
开拓创新 攻克难关
80年代中期,随着同步轨道上卫星数目的增多,卫星之间的间隔已由原来的3度减小到2度,相互间的干扰日趋严重。为此,国际卫星组织对通信天线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凡是达不到指标要求的,一律不准加入国际卫星通信网。当时, 如何降低通信天线的旁瓣、减少卫星通信之间的相互干扰,是国际天线界亟待解决的一大技术难关。
作为我国的一名天线专家,杨可忠深感责任重大。他深知,我国的卫星通信走向世界,就必须加入国际卫星通信网。于是,他把攻关的目标瞄准了这一大难题。 恰在这时,领导让他担任我国第一个入国际卫星通信网天线的总设计师,年仅44岁的杨可忠怀着一颗发展祖国天线事业的赤心,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他和杨智友等同志利用多年掌握的理论和技术,对天线旁瓣源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找出了产生旁瓣的主要因素,经过大量的计算推导和实践探索,终于找出既能实现低旁瓣又能保持高效率的方法,对原有天线的馈源进行了赋形处理,研制出低旁瓣、高增益的通信天线。
1987年1月,国际卫星组织指定的通信检测站对杨可忠主持研制的卫星通信天线从旁瓣、增益和轴比等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检测,结果表明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入网规定,获准加入国际卫星通信网。随后,他主持的一大批卫星通信天线都相继通过入网验证,加入了国际卫星通信网。国际卫星组织的工作人员高兴地给他们打来电话,说中国的天线技术指标全都是OK,顺利入网。
顽强拼搏 再创佳绩
作为一名天线技术的带头人,杨可忠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个进入国际卫星通信网天线时,他便凭着一种多年养成的超前意识,紧紧地盯上了普及性的中小型通信天线。随着我国卫星通信的蓬勃发展,对中小型天线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但如达不到入网指标要求,做出的天线只能是一堆废铁。当时国际上也没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内行都知道,降低大型天线的旁瓣难,降低中小型天线的旁瓣更难。
为了扫除我国卫星通信发展的这一阻碍,开辟中小型天线技术的新途径,杨可忠和有关同志立大志:为了祖国,再难也要攻下它!
失败了,再重来;走弯了,再折回;接近了,愈精诚!不甘落后,发展祖国天线事业的巨大热情充满其心。他写,不停地写;他算,拼命地算,思维的大脑不停地运转,一条条新思路,一个个新设想,时时在其脑海闪现,他及时地抓住它,把它变成一组组数据、一条条曲线,一个个公式……
妻子梁秀芝心疼了,作为中学时的同学,她深知杨可忠是个干起活来玩命的人。于是,她辛勤地操起了全部家务。
一天,梁秀芝病了,杨可忠只好到厨房烧菜。当他刚把菜放到锅里,脑海里猛然闪现出一条曲线,他急忙拿起手边的火柴盒飞快地画起来。等他画好曲线一看,锅里的菜早成了糊渣了。
经过顽强的拼搏,他带领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中小型天线初级和次级遮挡的矛盾,采用新型的天线结构,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的环焦天线,为中小型天线降低旁瓣开创了一条新途径。1990年该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目前,这种环焦天线已形成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卫星通信和卫星电视工程上,并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国内外广大用户的欢迎。
“嫦娥”奔月 保驾护航
2011年10月,“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相对于“嫦娥一号”记录了中国拍摄的第一张月球的近距离照片,“嫦娥二号”则走得更远。两位“嫦娥妹妹”信息的传递都离不开大型射电望远镜天线,我国研制的当时最大单口径天线北京密云5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线则为“嫦娥”担当起信号收发、保驾护航的任务。
5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线工程的总设计师就是杨可忠研究员。谈起50米天线工程,杨老总不谈自己的贡献,只是动情地告诉笔者,50米天线的研制,离不开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的辛勤奋斗、忘我奉献。当时,专业部的条件还比较差,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还不够健全;设计人员还从没研制过如此巨大口径的望远镜天线,经验欠缺;从接到任务,到架设验收,只给4年时间。面对如此时间紧、困难多的任务,课题组人员继承了五十四所科研人员应具备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在杨老总的带领下,一不怕苦、二不怕难, 加班加点、按时保质地完成了科研设计任务。
如此巨大的工程,设计难,现场装配也同样艰辛,工艺人员及装配工人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天线的架设,这一天是2005年10月20日。杨老总经常提起那个日子,提起那个时候所做的艰难的决定。50米天线的架设分两步,第一步,完成天线座架的现场架设及天线反射体的单独组装。第二步,完成天线反射体的吊装,将其装配在天线座上。为了成功地实现装配,五十四所科研人员进行了认真的理论分析和力学计算,各种数据表明方案是科学可行的。但是在相关的评审会上,某研究所的权威专家断言此方案由于受力和变形是行不通的。 重达近150吨,像一座小楼的巨大反射体整体架设,国内首创,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方案的能否施行,象一座大山压在老总的心头上。不知道那些日子,杨老总烟抽了多少根,不知道他召集人员一遍遍讨论了多少次。作为总设计师,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他果断地肯定了原方案。于是笔者也有幸全过程看到了2005年10月那次伟大的吊装,当历时2小时的吊装完成后,鞭炮响起来了,五十四所人沸腾了,是他们创造了新的记录!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50米射电望远镜天线接收到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中国人拍摄到的第一张月球近距离照片,她太美了,美得杨老总的心都醉了。 记者们在采访杨老总时,把他尊称为“嫦娥”使者,他只是谦虚地说,是课题组全体人的功劳,我只是在我的位置上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
正是这样一位可敬的长者,在伦敦大学玛利学院完成学业后,辞谢了导师的留用,拒绝了国外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了祖国。40多年,杨老总一直工作于科研第一线,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长期以来密切关注天线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多次提出有科学价值的新课题,主持和组织攻关研究,并将成果迅速转化为工程应用。杨可忠先后主持了卫星通信天线低旁瓣化、宽频带馈源和频谱复用网络、双偏置赋形天线、单偏置天线低交叉极化技术的攻关和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他所主持的收发各800MHz宽带的高性能频谱复用馈源系统、13米Ku波段卫星通信天线等技术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许多国家的天线专家慕名前来访问和进行技术交流,对他取得的成绩给予很高评价。
和杨老总接触过的同事都对这位长者敬佩不已。他工作一丝不苟,苦于钻研,善于攻关,有远大的科学志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他长期坚持技术公开,向国内许多单位进行了长期技术辐射,许多天线研制单位受到他的帮助和支持。1991年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嫦娥工程”举世瞩目,沉甸甸的月球采样是成果,更是中国强起来的象征!一代代的“嫦娥”使者将薪火相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