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2022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揭晓,快来pick网通院的身影!

来源:     作者:党群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1日     浏览次数:         
2022年12月30日,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办公室组织行业有关专家和媒体代表共同评选出的2022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正式揭晓。 网络通信研究院牵头或参与的 《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迈入大众应用新阶段》《最新主战装备震撼亮相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三舱三船六人太空大会师 重大工程、事件入选。

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自2003年开始举办,候选新闻由国防科工局有关部门、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关院校及媒体等推荐,经层层遴选、专家评审和最终审议评出。
2022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简介
(按重要性及时间顺序排序)

01

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回信勉励航空航天青年团队

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勉励航天青年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11月12日,总书记给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航空强国积极贡献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布局,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等新部署新要求,全行业上下将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航空工业

航天科技

02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2022年3月25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2台机组——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有力支撑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4月18日,华龙一号全球第四台、海外第二台机组——巴基斯坦卡拉奇K3机组通过临时验收,华龙一号海外首个工程两台机组全面建成投产。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携手打造核能人类命运共同体。

华龙一号

03

新一代8英寸碳化硅晶片产品发布


2022年3月, 中国电科率先发布新一代8英寸碳化硅晶片产品,标志着我国碳化硅晶片研制水平提升。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是战略新兴产业,广泛运用在5G基站、新能源汽车等数字经济领域。晶片的尺寸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下游的碳化硅器件的成本和性能,尺寸越大,成本就越低。近十年,中国电科坚持自主创“芯”,已完成从材料、装备、芯片、器件到应用的体系化布局,打通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推动了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为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装置研发的多种规格的碳化硅器件,已经实现了批量应用,使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速度和整车性能均有大幅提高。目前,这些晶体生长以及产业链配套相关装备,已经完成了多轮迭代升级。

8英寸碳化硅晶片

04

金砖国家航天合作联委会正式成立


2022年,中国是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国家航天局本着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务实推动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为金砖国家团结合作注入航天动力,贡献积极成果。5月,金砖国家航天合作联委会正式成立,中方牵头起草的《金砖国家航天合作联委会职权文件》《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数据交换技术规范》《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联合观测实施程序》三份文件,明确五国先导示范应用项目,围绕治理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开展空间技术应用,引领合作后续发展,开启金砖国家航天合作新篇章。11月8日,国家航天局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应用论坛”,五国共享星座应用成果,共商未来合作计划。11月21日,国家航天局批复在海南挂牌设立“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数据与应用中心(中国)”,为进一步加强星座建设贡献力量。

05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顺利下水


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该舰下水后,将按计划开展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福建舰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又一重大的历史性突破,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海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06

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迈入大众应用新阶段

2022年7月30日,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成果发布会展示了大众智能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服务新功能,以及基于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的星地融合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成果,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大众智能手机卫星 通信能力,标志着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由行业应用迈入大众应用发展新阶段。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国产手机厂商,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完成国内首颗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研制,创新实现“不换卡、不换号、不增加外设”的大众手机“一号双网”设计,满足在无地面网络覆盖地区应急通信、搜索救援等服务需要。亚太地区大众用户将率先享受到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

作为北斗系统建设的国家队、主力军,网通院在北斗三号短报文建设与推广工作中参与了系统建设、终端产品研制、应用服务、检测认证等多个产业链环节,重点负责了“北斗三号系统区域短报文通信民用应用服务平台”中的大口径天线系统、信号接收系统、信号发射系统等关键分系统建设,短报文通信融入大众手机攻关研制、短报文通信手机专用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的研制、行业及区域服务推广以及终端测试系统建设等工作。

 

网通院研制的“北斗三号民用区域短报文演示体验系统”2021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

07

我国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嫦娥石”

2022年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在月球样品研究中发现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并获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分类及命名委员会批准。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月球新矿物,也是国际上发现的第六个月球新矿物。作为我国天体矿物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嫦娥石”的发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月球新矿物的国家,为和平利用和合作开发太空资源贡献了中国力量。这是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科学成果,也是核与航天跨行业、跨专业合作的一次有力探索。

“嫦娥石”理想晶体图

月球样品显微镜照片

08

最新主战装备震撼亮相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


2022年11月8日至13日,第14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举行。共有43个国家和地区约740多家企业参展,会议、论坛、签约等活动200多场,约21.5万人入场参观,10.5亿人次收看直播报道。“陆、海、空、天、电”成套装备成体系展示,歼20、歼16、运油20等空军最新主战装备悉数亮相。陆军合成旅、“20式”新枪族、“太行”系列航空发动机等装备广受关注,无人机与反无人攻防对抗吸引眼球。陆空演示亮点多,首次开展空地协同动态展示。本届航展交易额达398亿美元,中国军贸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本届航展, 网络通信研究院立足“军工电子主力军、网信事业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大定位,在电子装备、网信体系两大板块和前沿领域专题区,通过30余部实装产品、模型及展版展示了一系列先进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并正式推出 “无界”无人机综合信息系统

兵器造“20式”新枪族正式发布

网通院推出的“无界”无人机综合信息系统产品

09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2022年11月22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首件在贵州制造完工,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批量制造条件,标志着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增强热负荷第一壁直接面对芯部一亿度高温等离子体,是 ITER最关键的堆芯部件,涉及聚变堆建设的核心技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江南航天新力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合力攻关,自主掌握了工艺原理并突破关键技术,成功完成首件的焊接装配制造,取得ITER关键部件研发的实质性工程突破。

10

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三舱三船六人太空大会师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进入“天宫”,与神舟十四号乘组3名航天员实现太空“会师”。至此,中国空间站首次形成由6个航天器组成的“三舱三船”最大构型及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大幕拉开,到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实施,在19个月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密集实施11次发射、2次飞船返回、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工作,如期完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实现“三舱三船”最大构型和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
作为空间站建设的核心参与单位,网络通信研究院研制的地面安全控制系统、统一测控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护航飞行器的全生命周期,为飞船飞行和航天员安全、精准控制航天器入轨、天地之间信息高效稳定传输提供可靠支撑, 助力我国空间站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中国空间站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