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捷报 | 构建空间站任督二脉,激光雷达第十次精准引导,27所持续助力空间站建设
一线捷报,喜讯传来!
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7所研制的地面测控设备为此次发射任务成功保驾护航!
7月25日3时13分,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这是我国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喜讯传来,全所欢欣鼓舞!此次交会对接成功,是27所研制的空间站交会对接激光雷达,第10次保证神舟飞船与航天器的精准精会对接,实现10连胜,助力天宫空间站扩成“两居室”!
同时,我所空间站某设备课题组成功突破了航天长寿命抗辐照光纤某关键技术,解决了空间环境下气密封及空间站舱外抗辐照大规模光互联难题,实现了空间环境下各舱间海量数据的传输,打通了天眼之间的神经脉络,成功履行了空间站三个实验舱某任务系统进行海量数据传输和交互的重任。
在27所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161”专项之际,此次圆满完成问天实验舱交会对接、数据传输等任务,再次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必将激励全所员工锚定目标、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向党的二十大成功召开献上了一份最美的贺礼!
新闻深一度
交会对接雷达团队再谱华彩乐章
中国空间站,是一个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包括核心舱、实验舱 I、实验舱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五个模块。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我所研制的激光雷达系统在5个模块中均有安装,在空间站形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及后续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
空间站激光雷达质量可靠、性能稳定,能在太空中散发熠熠光华,离不开那一群朴实无华却又刚毅坚强在科研一线默默奉献的激光雷达人。“不在打击面前退缩,不在困难面前屈服,不在挫折面前低头,不在失败面前却步,勇敢前进!”是每一位激光雷达人坚守的承诺。
虽然历经多年,这个队伍不再年轻,但他们奋斗拼搏的故事却永远精彩,巾帼英雄们已褪去最初的稚嫩,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轻伤不下火线,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奋战到底”,这是当年革命战争时的豪言壮语,却真实的在多年后的激光雷达团队再现,一位同事在一次外场试验时不幸受伤,帅气的下巴划了一道口子缝了好几针,大家都劝他好好休息,结果他当天下午就跑回试验现场继续工作;一位同事长期与妻子分居两地,为了空间站激光雷达主动放弃一次又一次回家看望妻儿的机会,夜以继日地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
忘不了时间紧任务重时大家群策群力共同面对,忘不了严寒酷暑下外场试验大家以苦为乐兢兢业业,忘不了设备出现问题时大家焦急的神态,更忘不了为了排故障赶进度大家加班加点通宵达旦……
空间站某设备首次亮相惊艳太空
空间站某综合应用系统是集团公司统一发起的重点项目。它致力于构建一个通用开放、长期运行的大型空间综合电子信息试验平台,是我国首个在航天领域支撑电子元器件、整机、系统的空间环境应用的大型空间试验平台,是我国依托空间站构建的太空神经网络。
我所研制的空间站某设备,作为空间站某综合应用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整个空间站某综合应用系统信息交换的超级神经网络,肩负着空间站三个实验舱某任务系统海量数据传输和交互的重任。
为了圆满完成任务,我所抽调精兵强将,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不怕吃苦、充满激情和奉献精神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通力协作,不畏艰难,刻苦钻研,满怀激情,忘我投入到这一项极具挑战、意义重大的项目中。
封治华,从08年至今,一直奋战在航天项目研制的前线,为了保证空间站某项目的顺利开展,他从方案论证开始,克服项目界面复杂、工作节点紧迫的难题,频繁往返于多个单位,与专家深入研讨、沟通,主动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带领课题组开启了远超“996”的多年攻坚克难征程。2020年6月,在带生病孩子去医院的路上,他却接到了任务。他毅然把孩子塞给妻子,奔赴任务现场。
辛玉军,自入所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光电系统的研制工作,从2014年开始参加空间站某设备的研制工作。在前期论证阶段,他协调集团多家研究所,开展了全光链路设计设计工作,对全光链路指标分配奠定了基础;研制阶段,他先后完成核心舱、实验舱I、实验舱II随舱上行产品的研制工作。2021年1月,为确保实验舱I正样产品保质保量按时交付,不留任何隐患,带领课题组进行验收试验,经过了连续3个通宵的奋战,终于按照总体单位的要求节点完成全部工作。当电话得知妻子不慎摔倒造成骨折时,也坚持先把产品检验装车发货后才奔赴医院……
邢旭东、周莹、张鹏飞、徐欢天、宋思嘉等同志也是课题组的优秀代表。
正是有这样一群以所为家、刻苦攻关的团队,才保证了在二十余年的研制任务中,始终保持过硬的作风,完成难以想象的任务,树立了27所的形象,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