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降本增效,机加车间敢为先

来源:信息发布     作者:信息发布人员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5日     浏览次数:         

我所科技创新中心机加车间是依托801技改项目购买的设备、自去年11月在所领导的策划下开始筹建的。前期由原科技部、科条部(现条保部)、创新中心共同参与,至去年12月建设完成后,由创新中心负责运营管理。机加车间主要定位于降低我所机械加工成本,提高科研样机加工效率。在历时半年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推动“降本增效”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充分利用现有加工能力,深挖内潜

目前,机加车间坐落于我所质检楼南侧小平房内,主要有3台设备,分别为哈斯VF-2加工中心1台、哈挺GS42数控车床1台、韩华XP16S纵切车床1台。有1名加工中心编程及操作工人,1名数控和纵切车床编程及操作工人,以及1名钳工。经过半年的调研评估和工艺摸索,并通过外部调研,机加车间除了掌握我所设备的各种工艺,同时与外部合格供应商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现已具备承担车、铣、钳、电火花、铝焊接、线切割、丝印、镭雕、喷砂、氧化、喷漆、喷塑等加工工艺的能力,可以满足我所各研究部的科研生产加工技术要求。

二、历经半年实践,降本增效成效初显

到目前为止,机加车间已承担了声学部、传感器部、水声部、创新中心等部门的加工任务总额约40万,经过详细测算,与外包给所外加工相比,共节省经费至少20万元;同时,在提高科研生产效率方面,不仅掌握了我所已有产品的加工工艺,包括1/2极头、声雷达等,还掌握了新产品的加工工艺,包括1/4极头、动圈换能器、某新型传感器等。一是声雷达批生产任务已完成并将成品交付声学部,较原外协可降低35%成本,在保证周期的同时,产品质量也优于原供应商。二是传感器加工方面:1/2极头已掌握全部工艺,正处于首件鉴定阶段,所内现有1/2极头任务可由机加车间供货,标志着极头传感器核心技术实现了自主可控。该传感器的关重件(内环和外环)的加工精度与一致性远高于原供应商,可大大减小传感器部在装配上的人工和时间投入。特别是传感器部某型传感器在完成设计后,样品性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机加车间帮助其找出症结所在,改进加工工艺,最终可以媲美国外同类产品性能。三是强声动圈换能器成功试制,测试性能良好,即将转入批生产环节。

三、安全第一,质量为本

机加车间自成立之初就秉承“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理念。按照6S现场管理的要求执行,保证管理者与技术工人必须严格遵守制度,切实把握与掌控好人、机、物、法、环五大要素,以确保安全生产与产品质量。

安全是第一要旨,通过厂家培训、制定操作规程、张贴安全标识、设备点检等提高操作工人的安全意识;通过更换通风设备、改造电路、地面修补、泵房修缮等保障车间环境安全。同时,按照所里的双体系要求,跟条保部、泰认公司等进行沟通学习,正在逐步完善整个安全体系建设。

质量是立足之本,在产品质量上,机加车间严格把关,坚决执行质量管理。对于加工出来的每个结构件,都按照图纸要求检验,并由甲方现场点检确认;对于某些需要外协的工艺,组织人员亲自到外协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审查各项资质,并要求打样确认技术工艺水平。

四、自我加压再奋进

我所改革发展的深化、各专业领域经济规模的壮大,为机加车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进一步提升机加车间的利用率,发挥更大的效能,下一步机加车间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要加强所内沟通,提前安排任务。除去2个月的筹建期及假期,从今年3月开始正式投入运营,加工车间任务收入约40万左右,按照年初的目标来看,低于时序进度下半年,机加车间将加强与各研究部沟通,确定机械加工任务量和时间要求,提前打样并备料加工。二是掌握核心工艺,固化工艺流程。目前,加工车间已经完全掌握1/2极头的加工工艺,并且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良品率,一方面减轻了对外协厂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减轻了后期安装调试的工作量。另外,对于1/4极头、动圈换能器等产品的加工工艺也基本掌握。在下半年,将做好这些产品的工艺流程固化,做好首件鉴定,达到核心工艺完全自主可控。三是做好“三化”工作,优化降本增效。在半年的加工过程中,发现我所加工任务存在改进空间,比如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加工工艺方面等可以按照“三化”要求来做,例如(1)车间可以从有应用需求、成本控制等方面推荐一些性价比更高的材料供研究部选用;(2)我所机加图纸与实物存在部分不符现象,车间可以在加工完成品后,辅助研究部设计人员完成图纸升级固化。四是开拓业务范围,尝试职能延伸。目前,机加车间主要承担所内批生产及新产品试制中的机械加工任务,仅加工而言,在产能方面无法与外面成熟的加工车间相比。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设备、人员,在科研生产中发挥更多的效能,考虑向技术服务方面延伸,比如辅助设计、质量检验、外协审价、逆向工程等。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