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要闻

中国电科: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8日 编辑:任青锋

  在4月17日召开的2016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发布和推广了201项“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中国电科《高科技企业集团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的薪酬管理》斩获一等奖。

  本次会议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为主题,就“十三五”时期企业转变经营理念与发展方式,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进行深入研讨。

  中 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秘书长阎晓峰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企业管理 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主任邵宁作主旨发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专题讲座。中国电科总经理樊友山就推 动机制创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做经验交流。

  樊 友山认为,中国电科处于完全开放竞争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从近年来自身改革实践成效来看,企业在竞争过程当中的成败不取决于体制,核心问题是“机制”。在 深化改革过程中,中国电科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有激励约束机制的薪酬体系的建立,打造了一套既有正向激励,又有 负向约束的,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责任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每一位员工奋力拼搏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约束员工不愿意奋斗,不愿意竞争,不愿意对市场竞争结果 负责的态度,对薪酬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樊友山指出,中国电科的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责任机制,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的相结合

  在正向激励上,中国电科由过去只关注经济指标的考核,转变为经济指标与可持续发展与重点任务的完成,与基础管理状况,与保障约束等指标并重的全面经营管理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一方面根据二级单位业务的性质、战略定位、主业及发展侧重点,设计了七条"跑道"加 强分类考核,从而使考核最大限度地反映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实在在做出的绩效贡献,促使不同类型的二级单位依据集团公司战略部署把握各自工作重点。另一 方面,为推动考核体系的落地,中国电科还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员的绩效考核薪酬兑现体系,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决定薪酬水平。凡做 出实实在在贡献的,均给予有效的激励。正向的激励,为集团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 负向约束上,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每年对二级单位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排序并向全系统公开,对未完成目标任务或出现问题的单位及其经营者进行绩效扣除, 以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压力与责任,真正对经营结果负责,最大限度地受到约束,鞭策他们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薪酬激励机制,鼓励创新与宽容失败相结合

  中国电科是一个科技型企业,60%以 上的员工是工程技术人员。在薪酬激励指标设计时,把创新指标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加大了对创新的考核力度。例如,对专门负责技术创新的二级单位, 考核的主指标就是技术创新而非经济指标。针对以技术创新为主要任务的二级单位,考核的时候,就以技术创新指标为主,而不是经济指标为主。这种聚焦创新主业 的方法,极大激发了二级单位领导班子以及员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热情。对创新成果的考核,更重要的是看其整体的创新效果,而不纠结于“一 城一池”的得失。这种宽容失败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科研人员勇于创新的后顾之忧。

  三是构建多要素参与分配的利益共享机制,即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

  在建立激励机制时,不仅关注即期激励,还注重中长期激励。结合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基于要素价值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五重”要素参与分配的利益共享机制,打造多要素共创共享企业价值增值的生动局面。

  通过多元激励协同动力机制的建设,全系统上下科技创新蔚然成风,这种创新的氛围和影响力在不断地延伸和放大。由中国电科主办的“熠星”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国企+社会”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典范。仅2015年,就吸引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超过500多个有效创意参与角逐,80多个创意获得天使投资的高度关注,8个创意获得近亿元的投资意向,为集团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也为国家“双创”活动作出了很好的实践和示范。

  樊友山认为,行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科创新发展。2015年,中国电科经营业绩逆势上扬,实现收入和利润增长双双超过30%,创历史最好水平。据《财富》杂志初步预测,中国电科极有可能出现在今年即将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中。

  延伸阅读——

  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自2003年起每年举行一届,是具有较大影响的全国性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会议,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企业家、管理专家的积极参与,在总结和推广新时期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经验、探讨企业改革和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传播国内外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