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要闻

走近“天问”背后电科人,一起探究火星奥妙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3日 编辑:新闻中心

  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升空。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2300多年前,中国诗人屈原对天地自然奥妙发出了“天问”。

  站在新时代坐标上,中国人民对祖先的探求进行了热忱回响,以科技铸器,向宇宙深处划去。

  文化传承、千年不绝;真理探索,电科担当。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很多科技难题问题都需要一一攻破。面对漫漫征途,选择“上下求索”,今古殊时,文化血脉却一脉相传。

  火星探测路途遥远、情况复杂,对探测设备、电源等技术提出了很高要求。

  作为7个火星探测设备之一,中电博微38所研发了我国首款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为“天问一号”加装了一双“透视眼”。由于火星发射具有窗口时间限制,且又是新研项目,项目技术难度大,问题一个接一个出现,项目组如同在游戏中“打怪”,一路升级直至圆满完成任务。“白加黑”的煎熬,蚊虫、野牛和蜥蜴的相陪,高温酷暑的炙烤,一直“伴随”他们到产品的交付。

  

  在整个探测过程中,着陆过程技术难度最高,作为着陆巡视器的关键设备,进入舱锂氟化碳电池组要求之“苛刻”可想而知。为此,中电力神18所精心研制了锂氟化碳电池组。这也是锂氟化碳电池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应用。对于这个团队来说,两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敲键盘敲到手指起茧是常态,他们经常开玩笑,鬓角发丝都已经变成了“氟化碳的颜色”。

  

  正月初十,北方大雪。在纷飞的雪花中,深空宽带数据采集与基带转换团队作别家人,踏上了出差之路。他们负责的深空宽带数据采集与基带转换技术,是火星探测工程中干涉测量与火星探测器软着陆全过程实时信号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是新研设备,为保障一次成功率,加班加点成为他们常态,项目团队不断完善硬件设计,尽量缩短硬件研制周期,同时,结合任务需要,进行大量压力测试,确保探测器能够精准的降落在火星上。

  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各系统的压力信号,为探测器各系统控制和参数测量提供“第一手数据”。在这过程中,国基北方49所始终坚持“零缺陷”的标准,攻克了传感器重量、小型化、高可靠性等多项技术难题,切实提高传感器的技术性能、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

  

  揽星九天,路漫修远。

  中国电科永葆对创新的孜孜以求和矢志探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铸造飞天重器,成就千年梦想,需要艰辛的付出。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这句诗唱出了数千年中华儿女为追求家国富强而不怕千难万险的情怀。

  如今,站立在文昌的土地上,面对着南海的波涛翻滚,中国电科人追忆往昔,亦对古人爱国奉献的热忱心有灵犀。

  本次任务的70米天线系统,由中电网通39所研制并承建,是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地面应用系统。2020年初,70米天线结构安装进入关键时期,因疫情原因现场人员短缺,为保证国家重点工程节点,春节放假期间,工程队员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一直坚守一线,夜以继日、连续奋战,至今未曾休假。

  钳工组赵伟,一口气进驻工程队396天;作为工程队里唯一的女研究生,张洁钰自2019年10月至今,一直在现场从事技术指导工作……

  “战胜种种困难,不仅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更要有一支强大的团队。”中电网通39所安装现场总指挥制造部203车间党支部书记靖猛说。

  高功放是深空测控重要组成设备之一,将上变频器送来的微波已调信号进行大功率放大,然后送大口径天线发向卫星,在大功率发射的场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电科防务27所深空测控系统高功放长期参与了我国深空站的建设工作,而此次火星探测对高功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高功放创新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知难而上,经过认真、冷静、仔细地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研制方案,并逐渐落实了多项专题的研究,实现关键技术专题的突破完成,为了确保万无一失,4月—6月项目技术人员前往项目现场,对设备进行任务前的巡检工作,力争把工作做得细之又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这些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天问”,正在由包括中国电科人在内的新时代航天人去探索、去回答。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