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要闻

《长江保护法》实施,中国电科为护江执法准备了信息化“工具箱”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5日 编辑:尚素娟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生态宝库和黄金水道。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对于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保护母亲河,中国电科使命在肩,义不容辞。一直以来,中国电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围绕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打造形成众多信息化“工具”,有力帮助水务、公安、海事、生态环境等领域基层执法人员驻守长江一线,为长江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船舶管控:“引航家”VTS智慧船舶交通管理系统

  《长江保护法》施行首日,长三角流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系统)新规也于同日公布,将进一步规范船舶航行行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保护水域环境、提高船舶交通效率。

  

  中国电科VTS智慧船舶交通管理系统产品研发团队,针对现有海事信息系统对水上安全监管智能化程度不高的痛点,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展了船舶异常行为自动监测技术研究,推动水上交通管理从“汗水型”到“智慧型”的转型。

  打造的“引航家”智慧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是一个针对海事用户需求、基于“智慧海事”设计理念、借鉴军事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遵循国际海事标准和规范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系统由雷达录取软件、VTS中心的船舶交通二三维监视软件和管理信息软件等部分组成,可满足保障沿海、内河船舶航行交通安全,提高船舶通航效率、保护水域环境以及支持各类水上联合行动等需求。

  水体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解决方案

  助力长江大保护各项任务落实,中国电科打造的“水下森林”生态构建技术为主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解决方案可保障河湖治理效果的长效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有效性。该方案集污染源预处理、微生物、曝气增氧、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技术于一体,构建水体完整的生态系统,实现水体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的有机统一,恢复河湖水域的自我净化能力,彻底解决河湖水体污染问题。

  

  水体恢复后,通过物联网等技术进行污染源控制及水质监测,可实时掌握河湖水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提升河湖水体修复后的管控能力和养护效果,确保河湖水体修复效果的长效性,有效解决传统治理方式中“重治理、轻维护”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通过对所采集的水质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可进一步提升治理效果、降低治理成本。

  污水治理:智能加药机器人

  长期以来,工业企业发展存在一个共性痛点,原先在处理工业污水时,采用的是人工定时定量加药,不仅效率低,而且加药的精确度无法保障。

  

  深入打好水体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国电科打造的智能加药机器人能够24小时“在岗”,实时感知、科学分析、精准加药,做到省钱、省心、省力。它以智能算法提供药剂的较佳处理量,避免传统模式的资源浪费,直接降低水处理的经济成本,以工艺优化保障出水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发展的自带记忆和学习能力的控制方案,智能加药机器人在大数据的“驯化”下能不停成长,使用时间越长,加药控制就会越精确,控制算法也会记住之前遇到的非正常情况,在新情况发生时自动调整加药量。

  环境监测:“互联网+水生态防治智能化”系统

  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治理智慧平台必不可少。中国电科打造的“互联网+水生态防治智能化”系统,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设“一图·一码·一指数”三大系统,配备六大平台、九大应用,打造“生态状况一图统揽、排污企业一码统管、环境问题一网打尽”治理新格局。

  

  一图即为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图,通过水、气、固废等指标,以五色方式评价生态环境目标完成情况;一码即为企业环境健康码,对企业实行分类分级的差异化管理和精准化执法;一指数即为区域生态环境风险指数,以指数、五色形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风险状况。

  生态修复:水生生物保护区监管系统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为守护长江贡献科技力量,2020年中国电科携手生态伙伴,打造了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区监管系统,将视频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应用带到生态保护第一线,有效解决禁渔、护鱼工作面临的管理水域面积大、渔政工作人员少、日常巡视成本高昂等难题,助力提前一年开始全面禁渔的鄱阳湖区取得明显成效:濒危物种江豚频频现身,数量也正在不断回升。

  不止是在鄱阳湖,在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苏、重庆等长江流域的多个省市,中国电科也将持续用科技助力生态保护,让小时候的记忆重回现实……

  信息化保护母亲河,中国电科有工具,在行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