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张昕:十年磨一剑 专注强军梦 | 大阅兵·人物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08日 编辑:新闻中心

  青春是什么?是浪漫于桃红柳绿之中吗?是足不出户空度岁月的生活吗?“不!青春是人生价值和崇高理想的追求;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是不辱使命精忠报国的壮志。”

  这是一个心中立有“军工梦”,执着坚守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书写的答案。他,就是带领团队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打造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研制一系列空军指挥信息系统装备的张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0月1日,当领队机梯队率领由160余架各类机型,组成的12个阅兵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时,阅兵活动达到了最高潮。短短的9分钟,各型战机以完美的队形、“米秒不差”的精度,展示了大国强军形象。这一精彩的背后,除了有飞行员的刻苦训练和参阅装备保障人员的辛苦付出外,还有为空中梯队的精确指挥和安全飞行默默坚守付出,连续工作百余个日日夜夜奋斗的攻关团队。他们是这场精彩演出背后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

  作为攻关团队的项目负责人,这是张昕第四次参加阅兵空中梯队指控系统研发了,俨然是“老行家”。

  2006年,26岁的他怀着对国防军工事业的热爱,走出校园大门,毅然选择进入中国电科工作。通过不断积累历练,他从初出茅庐的新人逐步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专家,在这13年里,他为阅兵指控系统的研制可谓殚精竭虑。

  地面方阵通过勤加练习能踢出整齐划一的步伐,空中梯队的演练却大为不同。首都区域空民航飞机星罗密布,每一次演练数百架受阅军机从地面不同机场起飞、到空中的集合形成中队、再到多中队组合形成梯队出航、最后到基准受阅航线段上全梯队排成纵队有序展示旗帜、70周年标志和完美的战术队形。这中间只要任何一阶段、任何一架飞机出现失误,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和恶劣影响,这对空中态势掌握、偏差精准监控、精确引导指挥等方面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张昕和他的团队不畏艰难,率领着青年突击队迎难而上,刻苦钻研;在出现技术瓶颈的时候,他带领青年骨干连续多日通宵达旦开展技术攻关,调试系统参数。在团队眼里,他就是团队的精神支柱,是阅兵研发征途中不倒的旗帜。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近年来,随着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作为共筑“强军梦”的一员,张昕兢兢业业、甘于奉献、攻坚克难,在他的持续推动下,阅兵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升级的发展过程。

  2009年之前,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尚未进行研发,指挥员只能在地面通过人工的方式实现监视和指挥,能够在指挥所里通过信息系统精准指挥天上机群进行受阅,成了指挥员们心中的梦!从那时候起,张昕便暗下决心:终有一天要能在地面指挥所中将空中态势尽收眼底。

  终于,在2009年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中,在张昕和同事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成功研发了空军阅兵指挥信息系统,并安全、稳定、高效地保障了2009年国庆阅兵,迈出了阅兵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研制征途中的第一步。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系统再次承担此次阅兵保障。已是科室主任的张昕又一次战斗在阅兵保障的最前线,他周密筹划、精心组织,与年轻同志共同进步、共同成长,首次实现了空中梯队“米秒不差”地通过基准航线检查点,空军阅兵指挥信息系统又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2017年,庆祝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是我军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组织的沙场点兵演练阅兵活动。面对阅兵场附近复杂的地理环境,张昕作为空军部部门副主任,扎根保障现场,与部队进行实战化应用研究,与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精确保障了来自多个机场的各个空中梯队,准确到达朱日和上空,接收检阅。

  2019年,张昕再次承担起了国庆70周年阅兵保障的重担。他带领阅兵系统青年突击队深挖用户需求,大胆引进新技术。系统不仅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集团公司总经理吴曼青也代表党组,来到保障现场向张昕带领的攻关团队授予了“青年突击队”的光荣称号。

  结束语:张昕,他是一个平凡的年轻人,但却有着一个不平凡的梦想。从2009年到2019年,他带领着团队实现了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好用、管用。看着一架架受阅飞机排列整齐地翱翔在天安门上方,他实现了自己的军工梦。因为信仰,他勇敢担负起历史使命,用青春书写忠诚与梦想,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诠释了一名军工人的骄傲与担当,他让奋斗的青春更加壮观、更为美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