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由我们参与保障的各类无人作战装备、雷达电子设备等高科技装备在世界面前一一亮相,作为参与阅兵保障工作的一员,我内心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结束后,博微子集团张明月激动地表示。
他的心声也代表了,本次驻阅兵村参与集训保障的中国电科17位技术人员的心声。
数月前,中国电科集合网络通信子集团,西北子集团,莱斯子集团,博微子集团,国睿子集团,信息控制子集团等单位共计17位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进驻阅兵村,对参阅70周年国庆阅兵的设备进行保障。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进驻阅兵村的100余天时光,于他们,既充实紧张又意义非凡。
新生报到:紧张又自豪
2019年6月的一天,北京,晴,32度。
这一天是技术人员们进驻阅兵村的第一天。
17位技术人员如期到达阅兵村,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60后”“70后”,更有虽然年轻却技术娴熟的“80后”“90后”。
能够参与阅兵保障,他们既紧张又兴奋。
“我1979年参军,1981年退伍,这次能够重回部队,和这么多解放军、军工同事并肩战斗,感到热血沸腾,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这次阅兵保障圆了我重回军营的梦。”作为队伍中唯一的“60”后,今年58岁的谢维勇是本次阅兵村保障队伍里面年纪最大的。兴奋与期待是他心情的真实写照。
“90”后的王禹良还未来得及兴奋,就被一股重重的责任感充斥心头。出生在1993年,作为队伍里面年龄最小的一位,王禹良面对如此难得的机会,在感到非常幸运的同时,一想到肩负着大型活动装备保障的艰巨任务,肩膀上的责任也是非常沉重。“接到任务后,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以及身后团队的技术和经验,做好这次阅兵的保障工作,让中国电科研发的无人作战设备充分得到展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或兴奋,或紧张,当进入阅兵村,看到墙上一排排硕大的“一人参阅,全家光荣,一人参阅,终生光荣”“奉献精彩盛典,展现国威军威”“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铸我军魂 ,扬我国威”等红色标语,他们所有的情绪都转化为自豪和光荣,发誓以准确无误的技术水准,圆满完成本次阅兵保障任务。
训练时光:忙碌而快乐
4:30am,在嘹亮清响的哨声中,新的一天,在大合练中拉开序幕。洗漱、叠被、整理内务,按照装备保障模块迅速集合,准备出发;
5:00am,保障人员分成两个检修队准备前往指定地点集合;
5:15am,两个检修队到达指定地点,登车待命;
5:30am,各分队按照既定方案,检查备用装备、受阅装备顺序;
6:30am,启动受阅装备第一次车辆,报告启动情况;
7:00am,各分队进行第二次发动前静态检查;
7:30am,启动受阅装备第二次车辆,报告启动情况;
7:45am,各分队进行第三次发动前静态检查;
8:30am,启动受阅装备第三次车辆,报告启动情况;
10:30am,阅兵正式开始。
……
这就是阅兵村保障人员的早晨。
每一天的开始都定格在凌晨4:30,结束的时间则需要由装备的情况决定。
早饭只能在工作间隔中解决,上下班有驻地大巴统一接送,必须统一着装、佩戴胸牌,不允许带手机。他们的工作,根据任务的不同也有所不同:网络通信子集团胡晓光不仅要对生产的设备进行紧固检查、外观考量、功能测试等,还要兼顾配套的相关通信设备测试和维护任务,保证日常行车时各车之间沟通联络顺畅无阻;甄凌航负责车辆姿态展开和电气部分,以及通信电台状态。车辆姿态需要靠电气部分供电才能完成姿态展开,通信电台作为阅兵通信手段,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西北子集团汪阳伴随某雷达装备进驻阅兵村,执行集训保障任务;
国睿子集团谢维勇负责对每天经受日晒雨淋的设备,里里外外做两次“全面体检”,保证产品在演练和阅兵时做到零故障、零纰漏。他的同事程玉清,则要在一个小时内,对装备进行40多项检查,并做好记录;
博微子集团张明月要每天反复检查自发电系统、液压系统、半挂车、结构件、挂车气路、紧固点等的完好,以确保装备性能最佳……
“工作可能是枯燥的,但是我们必须把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不辱使命。”张明月说。
工作的时间总是忙碌又紧张的。
短暂的晚饭后小憩,为单调充实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晚饭后,大家会坐在一起聊单位趣事、家里欢乐、生活烦恼,通过视频看看家人,瞬间元气十足,重投工作岗位。
趁着难得的闲暇,保障人员还会在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自发学习。进入阅兵村之前,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工作之余,党员刘雨生带领阅兵村内保障人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帮助大家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通过学习,大家互相交流学习感悟,切实增强了思想认识。我们要将所学应用到装备保障中去,确保保障任务顺利完成。”张明月说。
阅兵村,就是他们的家;装备,就是他们的“家人”。
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忙碌而快乐的。
适应军营:一步一脚印
2019年8月的一天,北京,晴,38度。
这是技术保障人员进驻阅兵村的第40天。
经过40天的训练,大家在与炎热天气作斗争的同时,逐渐适应了军营生活,“对工作不能够有一丁点儿马虎,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的念头也在内心深深扎根。
“身体上的累并不算啥,确保万无一失的心理压力才是真的累。”汪阳说。要做到“零意外、零事故”并不容易,无论是在炎热的正午,还是在繁星的深夜,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中午11:30,谢维勇和同事们仍然在室外进行设备的维修。他身上被太阳描黑的脸颊和脖子,在刺眼的太阳光下格外醒目。忽然,他一个及时抽手,差一点被晒得滚烫的铁皮设备烫伤手指,连日来,这不知道是他第多少回的“差一点”。
他的同事程玉清则显得没有那么“幸运”了。在38度的烈日下,只见程玉清从头到脚裹上了厚厚的工服,躺在地上进行检查。“感觉就像火在烤一样,不到半个小时整个衣服都湿透了。”一项检查完成后,来不及擦干湿透的衣服,程玉清立即投入下一项的检查任务中去。“必须保证雷达产品每个数据都要精准。”程玉清暗下决心。
“程缝工”,这是程玉清在阅兵村新获的绰号。原来,为了确保支撑雷达车架子的护套不被磨损,程玉清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把它摘下来,拿到洗衣房清洗干净,然后一针一线地缝上去,时间长了,针线活儿都精湛了,大家也常常会把一些磨破的衣服给他缝,于是便有了“程缝工”的绰号。对于这个绰号,他很是荣幸:“大家都很辛苦,我打心底里愿意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王禹良所在的保障队伍有一个优良传统:“问题不过夜”。有一次训练中,设备突然出现了一个从未出现的问题,大家一起排查,克服困难、献计献策,最终确定了故障原因。然而限于条件,缺少专门工具,问题难以解决。为此,领导决定立即派专业技术人员带上工具,从几百公里之外马不停蹄地赶过来。经历几番转车,工具终于在半夜送到现场,技术人员来不及休息和吃饭,立即投入排除故障的工作中,终于保证了设备的正常工作。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在阅兵村的每一位保障人员,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
阅兵倒计时:做就做到最好
2019年9月23日凌晨1:30,北京,17度。
持续三个月的闷热夏季,终于在明显的早晚温差中画上句号。天气的转凉,依然降不下保障人员们心中火热的情绪。
此时的李祖湘神情兴奋,毫无睡意,思路依然沉浸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天安门阅兵联合演练中。
虽是演练,大家伙全当作正式阅兵来对待,严密细致、精益求精,不敢出一丝的差错,不断地检查车胎的每一道胎纹以及装备的受阅姿态,确保正式演练时装备的最佳姿态。
“哇,真帅气”“好有科技感”“太厉害了吧”,当从参加欢庆游行人们口中传来这些感叹,李祖湘脑中浮现出装备驰骋沙场,发挥作战效能的场景,他的嘴角露出一抹微笑,只觉得这100余天的辛苦真是值得。
如果说10月1日阅兵是高考,那么每一次合练就是一次模拟考。在阅兵村的100余个日夜里,保障人员们经历无数次模拟考,再加上考前连续多天的装备整治,多日高度紧张的情绪累积下来的疲累,在此时终于显露出来。
在队伍里,却听不到一个人喊苦叫累,返程路上,大家在反复推演检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力争做到最好。
“在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做就做到最好,不辱使命,为荣誉而战,为胜利而战!接受党和国家的检阅,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献礼!”。张明月和团队成员们信心满满。
向你们致敬,这些最可爱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