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猎猎长空,雄风鼓荡。
10月1日,天安门上空铁翼飞旋,世界的焦点定格东方。由12个梯队34个中队160余架飞机组成的阅兵空中梯队翱翔苍穹,“米秒不差”、威武雄壮地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把一条条壮美的航迹,定格在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盛典里。
与此同时,在位于京城东郊的某基地里,当看到最后一架飞机安全落地,中国电科阅兵空中梯队指控系统保障团队的队员们相互拥抱、欢呼雀跃!他们或许无法飞上蓝天接受检阅,但他们一直在为阅兵的成功举行而默默付出。
米秒不差,任务面前义无反顾
“米秒不差”即要求在预定时间通过预定基准点,通过时离基准点距离、机与机之间距离误差小于1米,时间误差小于1秒。米秒不差,精准精细,各个环节的高标准严要求,保证了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完美表现。但在空中做到如此精准并非易事,不仅需要飞行人员的忠诚果敢,更需要指挥信息系统保障人员的努力创新。
为满足此次阅兵保障任务需要,确保阅兵空中梯队的每一架飞机都能够实现“米秒不差”,中国电科派出了精干的技术保障团队,研制建设了“阅兵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为系统“量身定制”了阅兵出动方案制定、阅兵飞机编队监控等功能,设置了近百个异常事故处置预案,通过对飞行航行附近环境进行数字城市仿真建模,顺利解决了在出动规模大、飞行高度低、编队间距密集条件下,阅兵空中梯队安全穿越高楼林立北京城区的指挥控制难题。
“独木不成林,圆满完成阅兵指挥引导任务,不仅需要阅兵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也离不开各类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指挥信息系统的联合支撑。”阅兵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的项目负责人张臻表示,阅兵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还需要与情报保障系统、通信系统等密切配合,从而联合形成保障空中梯队阅兵指挥任务能力。
精益求精,精诚协同。从空中梯队开展合练以来,阅兵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以其强大的任务快速规划的能力、态势全面掌握的能力、计划执行全程监控的能力以及异常事故高效处置的能力,圆满保障了各次合练的顺利完成,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为天安门广场的空中惊艳奠定了基础。
不屈不挠,困难面前迎难而上
空中惊艳,背后是不屈不挠的拼搏和努力。
“参与阅兵代表着责任与荣耀。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任务。”回望接续奋战的日日夜夜,张臻表示,从系统最初设计到现场部署和研发,团队全员上下一心、精诚协作、顽强拼搏,及时响应阅兵训练现场的需求反馈,夜以继日攻关项目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应急保障方案,编制了应对各种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置方案和程序,推动阅兵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建设。
感到光荣的还有阅兵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软件负责人季托。作为一名第二次参加阅兵保障任务的“老兵”,季托总能在算法推演遇到瓶颈时,带领团队不懈攻关,在研发机房熬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老兵”带着“新兵”,为国防事业奉献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在无声中传递。
团队中的王滋帆是个出生于1991年的小伙子,毕业后就投身国防事业。执着追梦,入职五年来,他奔波各地从对指挥系统研制一无所知到现在了熟于心,从面对用户局促窘迫到如今侃侃而谈。在本次任务中,王滋帆成长迅速,他骄傲地说:“此次参加阅兵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的研制建设,光荣骄傲、毕生难忘。”
此外,还有冯剑波、刘辰炜、朱讯、吕文强、靖珂、胡林……在长达几个月的保障中,整个团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展现出电科人的风貌,为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
一次阅兵,终生光荣。
幕后的他们,也是祖国的荣耀。正是有了这群年轻追梦人的执着,才有了阅兵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的按时完成与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