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国庆阅兵,参加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是一件让人一生骄傲、值得自豪的事,而这份荣耀与责任落在了通用指控系统研制团队的带头人、莱斯子集团杨晓军身上。
不辱使命 无上荣光
承担阅兵保障重任相对于一般人难以触及的,而杨晓军和他带领的装备研制生产保障团队是“阅兵场”上的“老运动员”了。近五年来,他们先后迎来了“九三阅兵”“香江阅兵”“朱日和沙场阅兵”和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任务,五年里,这个团队研制和生产的装备多次受阅并承担保障任务。不同的装备,不同的形式,不变的是同样的信念与职责担当。
今年初,莱斯子集团接到了阅兵装备生产任务,为保障参阅部队训练,装备须在4个月内完成以往9个月的工作,又临近春节放假,配套设备采购面临重重困难,这次的生产任务仿佛成了“不可能完成任务”。在莱斯子集团内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杨晓军根据任务“量小事急”的特点,一手抓配套到货,一手抓生产工艺,重点解决“急”的矛盾,打破生产工序常规,采取“先到先装先调”、“跨工序紧前装调”和“组合式总装联调”等工艺措施,虽一定程度增加了集成过程的总工作量,但大大压缩了总装总调周期,确保了生产任务按期保质完成。
装备投入到部队日常训练演练后,培训保障又成了杨晓军的关注重点。他不断给项目组灌输“保装备就是保生命”的理念,带领项目组手把手将操作使用要点、日常维护注意事项一一说明清楚,理论讲解力求通俗易懂,实装操作力求准确到位,后续装备使用不出差错。装备受阅过程中,稳定可靠性是参阅的核心,项目组与客户一起围绕核心需求,分析技术要点,针对新的需求及时提出系统改造解决方案,迅速完成技术设计、样车改造、试验验证、现场批量改造。为不影响工作进度,项目组见缝插针开展改造换新工作,训练时间不能改,就利用间歇休息时间改;白天不能改,就利用晚上时间改。杨晓军带领项目组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自始自终未发生一例质量问题,未产生一项问题隐患,确保了受阅任务的圆满完成。
攻坚克难 勇于担当
装备受阅是对科研成果和生产能力最直接的肯定,它的背后凝结着以杨晓军为代表的装备科研集成团队长达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夙兴夜寐地科研攻关和夜以继日地辛苦付出。
近十年来,杨晓军直接负责牵头研制和定型的装备多达10余型,参加的装备型号任务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在某重点工程中,短短2年时间需要同时完成基于多种平台、多型指控装备研制和设计定型任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他带领项目团队从研究标准规范、研究组织运用、研究平台特点、研究关键技术,到制定标准规范、确定工程设计、组织集成实施、参加系统联试、保障定型试验直至完成设计定型,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到设计一丝不苟、计划细致周密、质量精益求精,因而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踏实放心。
装备定型后迎来的是大批量的生产订货,杨晓军组织项目团队完成通用指控装备和配套设备任务,完成老旧装备升级改造任务,相应维修器材生产。他们也被用户誉为“装备工匠”。
立足岗位 持续创新
莱斯子集团承担研制任务的系统装备用户广泛通用性要求高,用户需求变化较快,使得研制任务周期长,当前工作理念难以适应国防建设的新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引入一些新的理念,对现有装备从设计到实现等各方面进行改进,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缩短装备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杨晓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钻研、潜心研究,以项目需求为牵引,用全新的思路开展了一次装备工程再设计。他组织团队多次举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群策群力、献计献策,一旦有了一个创新的灵感,就进行详细的论证和大量的试验,在多种解决方案中进行比较和筛选,在工程项目中分步实施,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新的工程理念和方法牵引下,系统装备研制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参加工作近二十年来,杨晓军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在党组织的关心指导和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培养帮助下,杨晓军从一个科技战线的新军,成长为牵头多项大型电子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及重点装备研制工作的负责人。他将奋战在国防科技战线上,坚定科技兴军理想信念,继续开拓创新,担负更繁重的国防建设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