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网络通信子集团54所:光荣与梦想 奉献与辉煌 | 大阅兵·揭秘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08日 编辑:新闻中心

  10月1日的北京,天朗气清,碧空如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威武雄壮的阅兵画面再一次湿润了网络通信子集团54所人的眼睛。54所研制的多型装备参加了本次阅兵仪式。

  “有幸被邀在观礼台上,亲眼目睹我们亲手研制的装备组成方队,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那种震撼,那种责任感和自豪感,让我觉得特别踏实。能为军队研制出好用的装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们科技人员最大的心愿和荣光。”问起在现场观礼的感受,中国电科首席专家、54所副总工程师孙晨华难掩内心的激动。

  毫无疑问,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将成为54所历史上又一座丰碑。实际上自诞生之日起,54所就肩负起强军强国的历史重任,60多年来与共和国休戚与共,血脉相连。让我们徐徐展开54所那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八方精英汇一堂

  在上世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经历了战火洗礼的我国第一代电子技术精英人才纷纷荟集到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诸如蔡金涛、吴朔平、黄纬禄、魏明一、冯士章、梁思礼、毛恒光等30余位专家,他们日后分别成为我国通信、测控、雷达、天线等各个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该研究所历史上几易其名,1961年成为国防部十院第19研究所,并于当年迁到原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校址。一年后,54所的另一渊源——国防部十院17所也迁入同一大院。自此,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通信等方面精英人才汇聚一起,组成了54所,开始了历史的传承,书写着历史的辉煌。

  戈壁滩上逞英豪

  1963年初,19所接受了核实验遥控遥测任务,并向国防科委立下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为此,19所专门成立遥控遥测研究室,代号12室,主任是葛叔平。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蘑菇云在大漠上空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北京举行的庆功会上,19所12室荣记集体一等功,葛叔平荣记个人一等功,樊子麟荣记个人二等功。1985年核试验遥控设备同大系统一起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卫星上天东方红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开始导弹研制工作。然而,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的导弹发射基地还没有无线电外弹道测量设备。1965年6月,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把研制第一代无线电外弹道测量和靶场安全控制系统的紧急任务下达四机部,由19所负责抓总,时任总工程师魏鸣一任总设计师。4月24日,卫星首次发射,测控系统不断传来好消息,卫星发射成功了!自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金曲《东方红》响彻太空!

  倚天长剑显神威

  在无线电外弹道测控系统一期工程进行全面联试之际,二期工程于1967年开始提前研制。在进行了全面改进、多弹道试验之后,1980年5月18日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功,一弹震惊全球!该导弹打破了超级大国对洲际战略核武器的垄断,中国人民从此拥有了可以指向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倚天长剑”!从酒泉试验基地到南太平洋的广阔海域,一条高精度无线电测量控制带圆满完成了任务。

  与外弹道测控二期工程几乎同时,1967年19所还接受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遥控系统的研制任务。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29日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期间,遥控系统发送指令近百条,无一差错,保证了卫星正常运转和准确回收。我国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该工程获得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神州布阵顺风耳

  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批准了《关于发展我国通信卫星问题的报告》并报毛主席批示同意,此即331工程。1975年9月5日,四机部向19所下达了地面通信分系统研制任务。经过全所上下的奋力拼搏,只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331站卫星模拟转发器顺利开通,并成功进行了通信试验,标志着我国首个数字制卫星地面通信站建成。此后,用了一年多时间进行各种体制的实验,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从而确定了我国的卫星通信体制。各种地方站、移动站就像一个个“顺风耳”,形成了全国性海陆空卫星通信网络。331站的建成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在我国卫星通信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31工程也荣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

  鹰击长空苍穹寂

  无人机又被称为“空中机器人”,是未来空战的主力。2000年11月10日。南海,南沙群岛。一架舰载无人机自军舰甲板起飞,将岛礁、海域清晰图像传到了主控站计算机,并在11时返航,在海上顺利回收。早在1987年,国防科工委对某通用小型无人机测控系统进行招标,54所一举中标。经过认真分析,反复论证,最终制定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无人机测控系统技术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遥控、遥测、跟踪定位和图像传输等功能的综合测控新体制。经过上百名科技人员7年多的艰苦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高难度关键技术,两种机型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完成设计定型,成为我国正式批量列装的第一代无人机。自此万里海疆之上,无人机自由翱翔!

  嫦娥奔月探广寒

  如果把飞船比喻成风筝,通信测控系统就是无形的牵引线。在载人航天工程中,54所是测控通信系统的最重要研制单位。从神一到神十,54所承担了近90%的通信设备、逾1/3的测控设备的研制任务。为了对飞船进行有效测控,从地面到天空、从陆地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构建了立体式、全方位的测控网络。神十发射以后,中国又开启了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升级版。54所承担了探月工程五大系统中的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的部分任务。54所先后承建了18米、35米测控系统以及50米、65米射电望远镜天线。这些“深空巨眼”担当起了为历次“嫦娥”探测器收发信息、保驾护航的重任。

  在60余年的奋斗求索中,54所人从未停止过攀登科技高峰的脚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进入新时代,在网络通信子集团的建设过程中,真诚自信的54所人,正意气风发地向着自己新的梦想奋勇前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