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话,那么我上大学,以及随后的学术、技术、科研生涯与改革开放的时间正好重叠——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那一年,也是全国统一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年,我进入大学学习——专业是激光。
光,自古以来就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文句生动地描述了光带给人们的怡人意境。而激光是一种特殊的光,在百度百科中被描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是20世纪人类的一项重大发明,多方面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我们所在的世界……
尽管激光产生的原理早在1916年就被爱因斯坦发现,而世界上第一束激光(0.6943μm的红宝石激光)却直到1960年5月才由美国科学家、加州休斯实验室的西奥多·梅曼获得;紧跟其后,1961年8月,中国的第一台激光器---“小球照明红宝石”激光器在长春诞生。激光的英文名(LASER)是由美国人Gordon Gould创造的,激光的中文名则是根据钱学森的建议,于1964年12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光量子放大器学术会议上确定的。
尽管今天大家对激光并不陌生,然而在我参加高考、填报志愿的1978年,能把激光是怎么回事说清楚的人却实属罕见。就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我来到了诞生于红军时代、作为共和国军事通信技术摇篮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为激光技术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在大学里,学习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所谓四大力学课程,尤其是学习了量子理论,接触到测不准原理、光的波粒二象性等与中观和宏观世界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次听说波恩、玻尔、普朗克、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等科学大师的名字,仿佛面前敞开了一扇大门,由此可以走进微观世界……不仅如此,还学习了半导体物理,包括模拟、数字电路,以及其它大量的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从而为后来从事电子信息领域工程研制和系统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27所从事激光探测技术研究和激光测距机研制的总体工作。
当时正是曾被认为前景广阔的二氧化碳气体激光雷达研究从热转冷的时期,还存在气体和固体激光体制之争,高重频的激光雷达(测距)技术体制尚处于技术攻关、有待突破的阶段,但武器系统迫切需要装备光电传感器以提高抗干扰能力、低角跟踪能力和目标命中精度。
我参加的是固体激光测距机研制课题。
当时,科研条件非常艰苦,技术基础非常薄弱,能参考和借鉴的文献和资料特别少,高脉冲功率激光调制源及高光束质量激光器工程化难度大,高灵敏度雪崩光电二极管进口渠道不十分通畅,接收放大电路不成熟,距离跟踪终端机需依托小规模集成电路,光学设计手段缺乏,实验室条件简陋,调试和测量手段不仅原始而且还不齐全,装备样机小型轻量化程度低,科研楼没有电梯,需要几个人抬着设备上下楼。
但是,当时以老带新、师傅带徒弟的传统遵循得特别好,从“三线”大山里走出来的师傅们那种认真、严谨的治学和科研态度,勤奋、无私的奉献精神,对技术问题揪住不放、一抓到底的韧劲,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影响着我的一生。
这,也许就是今天所说的使命担当和电科基因的传承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首型舰载火控激光测距机研制成功、顺利定型并装备部队。
再往后,我参与高重频激光器强迫风冷关键技术攻关,研制成功国内首台风冷火控激光测距机并率先装备陆军;采用软硬件一体化思路,自编软件,自我设计硬件电路,实现激光测距终端机的单片机智能化。此外,进入摄氏50多度高温和负40多度低温例行实验室排故的经历,橡胶密封条在高温下长一截和在低温下短一截总也装不好的尴尬,使我对产品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和质量的重要性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最终,经过十几年的技术攻关和不断改进,以及充分的静态动态测试和靶场实弹训练考验,高重频激光测距核心技术得到全面突破和掌握,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先后被各军兵种十几个防空装备型号所采用,并与27所相关跟踪电视/红外跟踪仪一起,形成了竞争优势,在我国防空火控装备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出口海外十几个国家,可与西方国家同类产品同台竞技、一决高下,并从单机产品为主发展到具备自动目标搜索、跟踪、测距功能的火控光电系统研制能力,展现出良性发展的滚雪球效应。
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市场的熏陶与洗礼,27所的光电专业伴随着新中国改革开发的大潮和人类社会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一步一步成长和壮大。目前已经扩展到覆盖光电探测、光电对抗、光电精确制导、光电导航、激光通信和新概念武器等多个领域并与量子探测、智能处理与控制等前沿技术密切结合,应用范围从陆地、海上延伸到了空中和太空,而科研生产条件和环境则早已鸟枪换炮。
27所已成为国内光电装备主要承制单位之一,参与了我国一系列大型重大工程研制任务。例如,自主研制的激光雷达主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系列交会对接任务,主要参研参试人员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亲自接见,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被集团公司认定为科技创新单项世界冠军产品。
科技发展到今天,某些科幻完全可以变成现实。
从总体岗位开始的科研生涯,使我较早较快地接触到系统、方案、联试、接口、干扰、可靠性以及科研流程等概念,并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而对其内涵有了切身的体会和较为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与用户打交道的机会,参与技术、计划、经费等协商、协调工作,加上大量参加系统联试和靶场试验的锻炼,多次进入沙漠和戈壁现场观摩和经历部队作训全过程,对所研制的设备如何在系统中应用、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及还需要哪些改进和提高有了亲身体验,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对需求牵引有了亲身的感受,有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同时对系统的构成以及与更大系统的关系有了感性认识,这也可以说是系统思维的开始,为后来参与研究、研制系统级设备,开展体系性论证打下了基础,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培养的能力也有助于后来负责全所技术和科研生产管理工作。
把视野放大,可以看到光电专业是中国电科专业体系,以及网络信息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集团内已经形成从材料、工艺、元器件到整机、系统的全产业生态链,已经形成基础产品和整机、系统研发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一支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生力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升。未来战争是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和全域作战,集团公司正在全力推进网络信息体系建设,体现了军工集团的使命担当和高瞻远瞩,对光电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把光电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回首三十多年科研经历,我觉得,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首先,要常思常想能为国家、单位或团队解决什么科学技术问题,要守住探索科学和技术未知世界、为加快祖国发展作贡献的初心,耐得住平淡和寂寞,甘于缺名少利的长时间的坚守和付出;第二,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拓展专业领域,提高系统层次,努力使自己的知识不落后、创造新价值的能力不退步;第三,科学合理适时的顶层设计和扎实稳健完备的技术基础支撑是高科技企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保证。要充分研究和分析科学、技术和装备发展趋势,把握应用需求,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前布局、提前储备技术,以先发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
眼界要高远,行动要赶早,步伐要坚实。新中国七十华诞,是我们迈向新目标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