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如今,我还清楚记得摆弄着人生第一台录音机时的激动和雀跃。
那是1987年,父亲从日本带回了一台磁带录音机。我被这台可以放置磁带的先进电子产品深深吸引,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思考:这台日本录音机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我们国家是否可以人手一台……
一首歌还没听完,我就被自己的思考和憧憬激荡得内心怦怦直跳。那时,我多么希望中国也有这么先进的电子设备,多么希望中国也有这么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可能因缘于此,在我内心埋下了“为国家电子设备发展献力量,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共奋进”的梦想。
现在回想,这是一个梦想,更是一种责任。
潜心笃志,打造国内最先进的红外器件工艺生产线
上世纪80年代,虽然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已在欧美国家普及,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才刚起步,电子类产品还很匮乏。落后就要挨打,很多时候欧美发达国家并不能平等对待我们。在我进入11所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令人终生难忘的事。
1993年,11所引入美国某公司一台单晶生长炉,用于生长YAG激光晶体。我被选中赴美学习设备的维护及工艺。在美3个月,由于项目进展滞后,双方人员情绪都有些低落。一天中午,美方公司副总裁Simon邀请我们一起去中餐馆吃饭,等待上菜的过程中,他突然指着窗外街上来来往往的汽车说,你们中国是不是连这种颜色鲜艳的汽车都没有?我印象中你们中国只有绿色和蓝色。中国老百姓收入都很低,你们连这一顿饭都付不起吧?
我听了之后,倍感屈辱,气血翻涌,立刻去摸口袋。为了这次赴美学习,所里给我发放了补助,出国前,家里特意用手绢包起给我缝到了内衫上。我一摸过去,才发现特别不凑巧,刚换了衣服,钱落在宿舍了。
这件事给我刺激太大了。连着好多天,我翻来覆去就思考一件事: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迎头赶上,迎头赶超的路上一定有我!
从此,我心中多了一份责任。
我当时所在的11所,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研究所,主要科研领域为固体激光和红外,在保障我国激光、红外武器装备上承担了重要责任。这样的平台,为我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入所以后,我被分到机动部工作,开始主要负责设备维修。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当时,生产红外焦平面器件的整线设备全部依赖进口,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售后服务基本指望不上,如果我方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维修,将影响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影响武器装备的供给。
万丈高楼从地起。在车间里,我钻研设备结构和运行原理,一钻就是一整天。我也非常认真跟着老师傅们学习。老师傅们充分发扬“传、帮、带”精神,悉心向我传授设备“望闻问切”本领,带着我模拟设备操作,维修故障设备。从配合到独自承担维修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设备,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终于在实践的打磨中真正知行合一。
多年的设备维护工作,让我明白设备对于光电器件研制的重要意义,要打造先进的器件,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生产线。2001年,面向国家国防安全建设的要求,我决定带领大家着手打造一条国内最先进的红外焦平面器件研制生产线。
为了建设好这条线,我们组建了能力建设团队,瞄准国内卓越、世界一流的目标,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系统工程:对标世界最先进的红外器件生产线,对国外先进的红外器件制造设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优选最合适的设备;积极向相关部委、集团公司争取资金支持;通过各种途径,协调各方关系,打通引进渠道,对部分无法引入的设备进行横向比较替换;对引进设备进行产线集成,调试工艺。
过程种种艰难,无以言表。我们硬是凭着自力更生、协同作战、顽强拼搏、创新图强的精神坚持了下来。同时,还通过操作模拟等,锻造一支翻修保底能力强的保障团队。
基于这条国内最先进最完整的红外焦平面器件研发线,11所在红外器件领域逐步夯实了国内龙头地位,圆满完成了国家核高基、高分等重大专项任务,为各型武器装备提供了坚实保障,顺利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安保、世博会安保以及“93阅兵”等重大项目,也支撑了我国红外器件基本实现自主可控,性能实现了从跟跑到基本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跨越。
然而,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重任在肩,惟进步不止步
2009年,根据党组的安排,我担任27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从元器件所到整机所,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不变的是,依然需要扛起肩上的责任。
当时,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其发展格外引人注目,同时,也对军事装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面对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我和27所党委班子成员一道聚焦科技创新,调整发展思路,优化业务布局。分管军工工作后,我先是对军工能力进行了全面盘点,对标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和集团公司的要求,以军工能力体系和固定资产管理运行体系为抓手,围绕战略引领、体系搭建、项目建设和制度梳理的工作主线,开展以统筹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手段、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能力建设,推进27所军工能力建设水平迅速提升,有效保障了“载人航天”交会对接、“探月工程”和“预警机”等重大工程任务的研制。
2011年以后,我调回北京,先后负责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办公厅工作。虽然不是经营生产管理岗位,但是所分管的工作,让我更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更深入学习领会集团公司党组的谋划要求,也让我更加理解“责任”二字的深刻含义。
站在党和国家的高度,看待中国电科的事业,会发现不一样的天地。特别是,我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党组领导下,我带领党群工作部同事,支撑集团公司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集团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电科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经济组织这一清晰定位,体现在集团公司战略部署以及改革发展党建具体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对这一切感受尤其深刻。进而,我对中国电科“国防、科技、电子信息”的使命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军工电子国家队、科技创新骨干力量、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领头羊”的定位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对聚焦网信事业主责主业加快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党和国家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最关心关注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从个人到单位,从单位到集团,再从集团到党和国家,责任的份量在加重,梦想的舞台也会更大。
装备报国,攻克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
在新形势下,自主创新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字字千斤。
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2019年4月,按照集团党组安排,我来到装备子集团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再一次从事装备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与过去的自己相会,肩上的担子更重,但也更有意义。
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中,缺芯少“魂”让每个中国科技工作者都有切心之痛。而提升装备实力,则是强芯壮“魂”极为关键的一环。2009年,国家启动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科技重大专项,历时9年攻关,我国集成电路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一大批关键装备、材料成果填补了产业链空白。然而如光刻机、离子注入等关键核心装备,技术难度极大、投资成本极高,目前仍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还掌握在别人手里。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家以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为主责主业的子集团,装备子集团有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必定大有作为。因此,装备子集团在集团公司网络信息体系中找准定位,明确了走“强”装备,“稳”光伏,走“保稳定、求生存、谋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我代表党委向集团公司立下了“军令状”, 2022年,攻克半导体装备关键技术瓶颈,真正实现红外器件整线核心装备自主可控以及碳化硅整线关键装备的自主可控,进一步解决军用电子元器件制造装备受制于人的难题。
目前,我们聚焦主责主业,正优化布局结构,推进技术、人才、资金向光刻机、离子注入机、CMP等主责主业集中;着力央地合作,快速推进8英寸集成电路成套装备国产化集成及验证平台和6英寸第三代半导体装备工艺验证线的建设;加大资源整合,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品逐步迈向高端,彻底改变“装备一大片,品牌看不见”的局面。
立足自主可控,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事关国家安全的集成电路制造核心装备领域谋篇布局,正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红外器件关键制造装备等的研制,突破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瓶颈。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正梳理装备技术体系图、产品体系图,强化科技平台的建设,加强战略调整,开展共性技术研究院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方案,推进研究所改革,加快创新中心建设。
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正积极引进集成电路制造装备行业领军人才,通过重大项目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和团队,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和多样化的员工激励机制,树立“以奋斗者为本”的激励导向,薪酬激励重点向一线骨干、关键岗位人员倾斜。
全面深化改革,以“双百行动”为指引,离子注入机、CMP、热工装备、碳化硅等专业公司相继成立,正在引入投资者,开展股权激励,加速产业化步伐。
积极稳健“走出去”,以中埃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中电科印度新能源公司建设为桥头堡,以先进装备和产能为牵引,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建设,推进光伏装备和产品走出去。
这是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会面临许许多多的新挑战。我惟愿守初心、担使命,带领全装备子集团同仁,以网络信息体系建设为统领,牢记“发展国产装备、铸就国芯基石”的使命,致力于攻克半导体装备关键技术瓶颈,解决军用电子元器件制造工艺装备短板问题,推进高端电子制造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建设引领我国高端电子制造装备自主可控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不负党和国家、不负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