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卫星通信系统领域,我是一个“后来者”。
美国和前苏联等发达国家,在我出生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这项技术研究了,中国在我参加工作之前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可以说,我是在前辈奠定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比较幸运的是,我恰好赶上了国家卫星通信飞速发展的最好时代。
提起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就不得不提起周恩来总理的“5.19”批示和331工程。331工程是我国卫星通信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工程之一。54所(即如今的网络通信子集团54所)是331工程的重要参与单位,研制了我国首个数字卫星通信地球站“331”站,这已经成为54所卫星通信专业的历史名片,也自此确立了54所在卫星通信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
40多年来,54所从最初对各种卫星通信技术体制基本原理和实现的摸索开始,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没有足够的自主研发能力,只能大量引进国外各种系统,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国产化推进,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部独立自主的设计研发,直到今天我们努力弯道超车,创新提出星间组网的骨干网和接入网方案,并大力推进实施。
可以说,40多年来,包括54所在内,一代代中国卫星通信人共同支撑了我国卫星通信系统实现从试验摸索,到“跟跑”“并跑”,再到部分技术“领跑”的一步步转变。很幸运,我参与了这个转变的大部分工作,为这个专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
1986年,我从西安交大毕业,被分配到54所工作。当时54所就已经按照卫星通信不同体制,设置了不同研究室或者组,包括CDMA组、TDMA组、FDMA室、海事卫星室。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亲身感受着老一代卫通人的国家情怀,永不停息的奋斗脚步,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几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的科研作风。前辈们对我们知无不言,耐心指导,教授我们卫星通信的知识,使得我们快速成长。
1986年到1994年,我一直跟着姜康林和吴隆恕两位老总开展我国第一个舰岸卫星通信系统研制,项目首次采用了计算机处理新技术。我从单板机做起,硬件软件都自己设计调试,遇到调不出来的时候,就搭上周末、晚上,逐步养成了加班的习惯,也意识到科研工作不可能不加班,分机调试分头加班,系统联试一起加班,老总们是哪个地方有难题就在哪儿和大家一起加班一起解决。
这个项目的研制过程被大家戏称为“8年抗战”,虽然过程十分煎熬,但是由于项目成功得到应用,并解决了我们的军舰出访时远距离通信自主保障问题,意义重大。大家备受鼓舞,自然也忘记了过程的痛苦。
正是这个项目,把我从学生培养成了工程师,又进一步成为了高级工程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期间潜移默化地学习了老同志的那种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情,坚持得住的科研工作作风。
第一个项目虽然完成的很好,但是规模小;系统虽然自主可控,但是有些情况需要使用国外的卫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李积福老总带领几个年轻人,论证我们国家第一代窄带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思路是基于自主卫星和自主系统,成体系开展卫星通信系统研制建设。1994年到2002年,我们承担这个系统中的重要分系统研制。为了锻炼我们年轻一代的能力,李积福老总又让我们承担分机具体的软硬件研发任务,我一面担任站型总师,一面兼任系统副总师。
记得那个时候,李积福老总每天都陪着我们加班,哪个分机有技术难题,他就跟着熬夜分析;哪个分机有技术突破,他便跟着激动不已。2000年1月,卫星发射成功,2001年-2002年,我们负责的地面分系统陆续开通应用,至此这个项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前两个项目取得了我国卫星通信系统的“零突破”,但均有一些局限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研究提出宽带组网卫星通信系统发展建议。
这个系统跟以往项目相比,涉及知识结构更加复杂,系统难度更大,研制成功的风险非常大。2009年3月,在经过了专题研究、初样正样、各种试验等阶段后,系统通过设计定型审查,标志着我国第一代具有宽带组网能力的卫星通信系统研制成功。这个项目填补国内空白,打破该类系统依赖引进的历史,系统达到国际先进,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开展第一代宽带组网卫星通信系统过程中,我们也同期进行新的需求方向和新的提升点研究。2005年到2007年,我们开展了新一代宽带组网系统必要性可行性论证,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指标体系,解决第一代系统跨波束、更高速率以及大规模组网方面的不足。2007年至2012年完成了核心设备的研制和设计定型,开始批量装备,2015年完成了整系统的定型。系统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多波束组网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个项目的成功大幅提升了我国宽带组网自主安全保障能力。同时,更是产生了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后、全国岗位能手、国家级重大项目副总师等国家级人才,为我国卫星通信事业培养了后备力量。
近年来,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信息通信网络全球覆盖需求更加急迫。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研究提出了星间星地组网的通信创新思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十二五”以来,我们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系列成果。未来,我们期盼可以作为核心建设者,可以更好支撑中国建成具有中国技术特点的、全球覆盖天基网络,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
回顾过往,我深刻感受到与国家同心、与时代同行的意义。
30多年来,我们承担的项目几乎全部是国家具有“零突破”或跨代标志的项目,每一个项目完成,每一个系统研制成功,都是为国防强大和科技进步增砖添瓦,在感受自我成功的同时,也似乎听到了祖国强大起来的激动心声。当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世界范围内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依然超前我们,但是我们有信心,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在党的领导和指引下,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在不远的将来把我们的卫星通信事业做成世界一流,把我们的天基网络建成世界一流,为中国和全世界提供全球通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