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筑基数字经济未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肩负重任。作为国家网信事业重要的科技力量,中国电科正以电子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基建”,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持续赋能。即日起,特推出“数字基建·大家谈”栏目,邀请集团公司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新型智慧城市、电子政务、智慧空管、5G核心器件等方面的建设者,发表思考建议,分享经验做法。
作为在信息化领域从业二十多年的一名“老兵”,我能够深刻感受到,“新基建”是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审时度势的主动选择,承担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科技创新试验场、为国家治理提供新工具的三大使命。
在我看来,新基建具有三大典型特征。
一是新基建必蕴含科技、数字力量。在七大领域当中,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无需多讲,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也离不开电子制造、信息通信技术的有力支持。离开科技、数字谈新基建,实际上还是传统基建。二是新基建必是体系化工程。受传统基建影响,提到基建人们就容易联想到实体基础设施。但新基建不止于此,必须体系化来看,它融硬件、软件和服务于一体,其中既有设备等硬的部分,也有软件、服务、标准、制度等软的部分,而且后者发挥的作用更大。三是新基建必强调互联互通。尽管传统基建也是网状的,但走的是分散发展的道路,更多是为满足本地化需求,饱受重复建设、互不相通的诟病。而新基建是开放式的,如果做不到互联互通,依然有可能重归传统基建老路。
结合新基建的时代使命与典型特征,在推动新基建时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新基建的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从目前来看,我国尚未出台较具体的规划指导,容易导致发展的无序与无目的性。新基建则是为了“用”而建,国家需要将其向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向进行引导,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二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新基建中的引领作用。新基建拼的不是体力,而是脑力,是面向芯片、算法、传感器、操作系统等产品的科技攻关工程,是面向应急、安防、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痛点的体系化解决方案,这些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心所在。三是着力培育和打造新基建的产业生态。新基建是体系化的“大”工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完全左右和支配新基建,每个领域都拥有庞大的产业链,需要硬件、软件和服务提供商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政府培育一个鼓励合作、良性竞争的环境,形成多角色共生的产业生态。
如前所述,为应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新基建顺势而生,为的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数字中国的全面建设,为的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基建是为了“用”而建,除了“建”,必须充分考虑“用”。数字力量、体系化工程、互联互通的特征,隐含着必然有一种关键要素将新基建融汇贯通,这就是数据。
实际上,数字经济、数据驱动创新、大数据国家治理等概念的提出,背后都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充分说明了新基建与数据的密不可分。从七大领域来看,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就是数据,而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背后,也是能源互联网、交通路网的海量数据。因此,要激活新基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必须抓住数据,而且是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大力推进“数字基建”建设。
首先,要推动数据的连接通路建设,大力发展5G、物联网,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产生不同类型数据之主体的泛在互联;其次,要抓住数据的载体建设,推动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建设,要打通数据孤岛,推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物联数据等的汇聚与治理,并提供强大的算力;再次,要推动数据的智能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海量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改善政务、商业、社交、能源、交通、医疗等众多行业应用,满足人们在民主、法治、消费、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更高需求。
面向未来,中国电科将以“数字基建”为抓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打造美好生活数字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