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明确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完善“互联网+诉讼”模式,加强诉讼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
引科技之“智”,启司法之“慧”。四年前,中国电科和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联合成立了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简称“中国法研院”),共同推进智慧政法相关系统的研究和实施。在电科“智慧”赋能下,全球最大司法审判信息资源库逐渐成型,全国法院的全量数据质量置信度长期稳定在99%以上,截止目前,法院信息化建设在很多方面都成为了数字政务的排头兵,统筹智慧云网一体化建设,如期实现了“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
支撑司法改革,智慧法院日新月异
“咱们这个‘移动微法院’小程序真方便,我不用从外地赶过来就能把这事儿给解决了……”本年度,“中国移动微法院”备受关注。指尖点一点、诉讼更轻松,利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实时音视频交互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中国移动微法院”,能实现诉讼全流程在线流转,让当事人切身感受智慧法院“指尖诉讼”的便利。
看得见的黑科技背后,是中国电科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携手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法院数字化转型、助力智慧法院建设的有力支撑。
(“移动微法院”小程序界面)
“这几年,中国法研院在法律人工智能巨系统的顶层设计、体系架构直至具体的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系列成果。”中国电科相关技术专家,从牵头参与法院信息化总体设计、司法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大数据管理平台等建设,到联合全国产业链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不断打磨、完善法院技术标准、通信网络、质效运维、系统集成;从与全国法院共同推广普及9类贯通全国的一体化骨干业务系统,连通3500多个法院、10000多个派出法庭和3800多个应用系统,到与30个行业4029个部门实现协同联动,累计汇聚案件量超1.9亿件,文书量超4亿份,数据文件超52.98亿份……
创新应用,体验全新司法为民
如今,当您走进“满是屏幕”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大厅,体验到绝不是纷繁复杂的流程,而是行云流水的数字诉讼服务。
(图为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效果图)
在这里,“导诉员和导诉一体机”能帮助您咨询、查询;窗口服务区就像“银行柜台”一样受理诸如刑事、民事、行政立案申请等各种司法业务,您可以轻松实现“一站通办”;多元解纷区则负责引导您通过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此外,如果您不熟悉网上操作,大厅还提供遍及全国法院的跨域立案服务,让您充分感受全方位的诉讼服务流程……“‘一站式’不仅是环节上的删繁就简,也是标准上的规范统一,更是效果上的一回办好、一次化解”。中国电科相关技术人员表示。
除了服务百姓的一站式诉讼,还有服务法官的“智慧审判系统”。
“以前在庭审书记员记录阶段,如果当事人辩护意见较长,法官会让他在庭前提交书面上诉状。这样他在法庭上陈述意见时,书记员可以在上诉状基础上,补充记录他的陈述要点”,苏州市中院民二庭副庭长俞水娟回忆说,自从启用了“电子卷宗+庭审语音+智能服务”智慧审判系统,当事人就不需要这样辛苦,只需在法庭上对准话筒陈述,系统就能自动识别原、被告身份,“随讲随翻”将语音同步转写成笔录,并通过电子屏幕自动显示提及的证据和适用法条,大大节省了时间。“庭审结束前就能给当事人确认,他们都十分惊讶。”俞庭长说,
在当地,庭审笔录完整度接近100%,带有口音的“普通话”语音识别正确率达到90%,法官事务性工作剥离约40%,书记员事务性工作减少约50%,案件平均审判效率提高30%左右……截至目前,以智慧审判系统为代表的司法人工智能应用已经在全国法院普及开来。
服务出彩,让智慧法院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高空抛物”“营商环境”“校园欺凌”“正当防卫”“直播带货”“暗刷流量”……这些热点、难点案件的审判执行,不仅侧面折射了中国电科助力智慧法院建设的“速度”,也让百姓感受到了“数字”服务人民群众、审判执行、司法管理、廉洁司法和政府决策的“温度”。
(图为两会期间智慧法院专题报道)
满意度持续攀升——联合打造的“司法满意度指数”从法院立案变更率、上诉率、调解率、撤诉率、申诉率、信访投诉率和群众问卷调查等方面,立体评估智慧法院服务人民群众的成效。2019年,满意度指数高达94.91;
切实解决执行难——聚焦“老赖”问题,倾心建设的“全国智慧法院信息系统”从指挥协同、规范执行、查人找物、失信惩戒、财产变现等方面,与各部门推进智慧协同。到2019年,全国法院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审限内执结率达到94.54%,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终本合格率达到99.78%,多项指标大幅跃升;
司法办案更透明——充分释放数字化潜力,让每个案件、每个环节都能全程留痕、全程监督。通过过问案件网上登记,加大全程留痕、监督建议、风险预警、动态跟踪、开放透明等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更加透明;
决策科学又精准——基于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司法大数据分析,形成“数据说话、定量分析、精准防控”新模式,使司法大数据成为法院和各地政府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风险防控要点的重要工具。
规划先行,面向2025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国各级法院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打造了全面覆盖、移动互联、跨界融合、深度应用、透明便民、安全可控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中国电科相关技术专家表示,我国法院已建成了全世界“网络覆盖最全、业务支持最多、数据汇聚最大、公开力度最强、协同范围最广、智能应用最新”的智慧法院领先典范,有力促进了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面向2025,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法院信息化建设也离不开顶层设计,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牵头下,中国法研院、太极股份和卫士通共同参与了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将智慧法院大脑、司法人工智能、司法区块链等全新理念纳入智慧法院未来发展计划中,拟在2025年底在全国法院深化完善以智能、一体、协同、泛在、自主为特征的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相关草案正向各级法院和社会各界征询意见建议。
“法院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为了实现数字化转型,更要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中国电科相关技术专家表示,面向未来,中国电科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深化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创新5G泛在化服务、升级智慧一体云网,打造中国数字法院全新模式、擦亮中国智慧法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