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砥砺辉煌十年,强国复兴有我 > 图文作品

人脑机团队:打破常规,在大脑领域寻找星光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7日 编辑:新闻中心

  时间指向凌晨3点。

  在中国电科14所人脑机实验室里,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3岁的年轻团队,正在将雷达技术、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进行跨界融合,让灵犀手能够更加优化。

  这只特殊手将人的思想活动抽象成一个信号处理过程,利用生物信号处理算法,借助机械手完成脑部动作指令,帮助残疾人完成吃饭、喝水等日常动作,在医疗、体能增强、拆弹等方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灵犀手”获得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sail奖。这支年轻的团队正向着脑机接口领域不断做大做强,为服务百姓美好生活持续探索。

  打破常规

  在常人的印象里,科研领域越往象牙塔的顶端,女性越少。但尹奎英博士就是这支团队的领头人,工作多年的她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好奇心,用雷达和生命科学技术探索大自然谜题。

  10多年前尹奎英博士毕业,来到14所攻读博士后,非常幸运,她成为了张光义、王德纯和华海根等三位雷达泰斗的弟子。导师们经常鼓励她不仅要会读书,更要将其转化成实践能力。

  她是这么学的,更是这么做的。

  在14所的这些年,给她最大的礼物就是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曾经只给我一张图纸,没有任何参考,要求3个月做出产品。大概有半年时间,早上8点干到凌晨2点,出产品之前甚至5天5夜只睡不到10小时,这些历练帮助我真正从理论派变成实践派,14所对我来说就像装载了梦想的航母,这里有鼓励干事创新的机制、顶级实验室、各种优秀的人才。”

  2016年,“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首次被我国列为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尹奎英一直想做脑科学的项目,她笃定那是她的追求。

  夜晚盼梦,白日似火。

  “我想做个脑电波项目,能不能批点经费?”尹奎英鼓足勇气向单位提出这个“非常规”申请时,自己都捏着一把汗。“我们单位是做雷达的,和生物脑电波技术根本不相干,从来没有人做这个。”当她拿着方案向领导汇报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反对,批了30万元启动资金。“很庆幸我在一个学术氛围很浓的单位,无条件支持创新”尹奎英说。由此,14所第一个脑电波项目应运而生,正式开启了对脑机接口技术的探索。

  引才用智

  脑机接口涉及神经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控制科学和心理科学等多学科,是世界最前沿的生物交叉科技。2015年,人脑机团队启动了“灵犀手”项目,同步开展脑机接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王剑书在2020年1月加入了人脑机实验室,这位90后的博士被实验室有趣又有深度的工作所吸引。现在,他已经在人脑机实验室工作快2年了,“我坚信,我们实验室能够在脑机接口领域不断做大做强,不仅要做到国内领先,而且要在国际上也要占据一席之地。”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今年10月,实验室来了一位从国外攻读脑科学的海归博士喻超,读博期间,他就一直在计划能够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实实在在的运用在服务民生上。“在14所能够将脑实验室做的科研项目转化成能够面向大众的产物,这是传统脑科学实验室不具备的”,喻超说。

  人脑机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体制机制。

  2021年,“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再次被我国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14所人脑机实验室独立运行,推行首席研究员负责制等创新特区机制,全面构建脑机接口价值网络和产业生态圈,实验室每位成员定位清晰,研究方向明确,大家都是实验室的主角,每个人手上都有属于自己负责的项目,团队内的每个人只需发挥自身最具竞争力,通过取长补短,互相支撑,将梦想照进现实。

  探索意义

  人脑机实验室从成立之初就有“面向人民生命安全”的使命感。一次,人脑机团队在和脑科医院的合作中,偶然发现一例截肢患者在运动学习时,脑电出现异常连接。在进一步对大量阿尔茨海默症初期患者筛查后,团队发现异区活跃,当即建立了学习再认识过程的脑电核磁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我害怕辜负”。

  李婉萍是人脑机团队成员的一名90后女生,她回忆,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参加他们组织的阿尔茨海默症早筛活动,老人在面对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时,硬是没有回答上来。面对精神抖擞但说不出答案的老人,更加坚信了他们要帮助失智人群的信心。

  意义,远不止于让老人们回答问题,还有活下去。

  给老人们活下去的盼头,就是最大的意义。

  随后的几个月,人脑机团队运用脑特征采集分析等技术开展阿尔茨海默症筛查和干预研究,实现阿尔茨海默症早期发现准确率超过90%,远超同行水平,干预方案可以有效缓解老年痴呆5-10年。其中技术之一全脑神经导航获得国际制造联盟、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颁布的“2021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人脑机实验室是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3岁的年轻团队,矢志把脑机接口技术推向军事装备领域,形成弯道超车的颠覆性技术群。

  在放权松绑,激发活力的中国电科14所,人脑机团队就像装满磨砂的玻璃瓶,把星光和梦想装在瓶内,他们接受散落的一地的沙砾,又坚信心中的那点星光,在瓶内,有个盛大的世界。

(来源:人民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