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砥砺辉煌十年,强国复兴有我 > 图文作品

肩负重担报航天,不辱使命破禁运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7日 编辑:新闻中心

  瞿波,是单位里的“网红”模范了,很多获奖名单里都出现过他的名字,比如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十大科技领军人才、五四青年奖章、军工重大贡献个人奖……等等,含金量很高的奖项都曾被他一一斩获。近几年,空间行波管攻关团队更是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就。然而,这样一个被领导肯定、同事信赖的人才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那时候国内空间行波管还名不见经传

  我叫瞿波,今年41岁,是中国电科12所空间器件部主任,也是空间行波管攻关团队带头人。2002年毕业后我就来到这里工作,2008年参与空间行波管技术攻关,刚开始我还饱含着满腔热情,立志要在军工行业持续深耕,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后来我才发现,艰辛的道路还在前方等着我。

  那时的我了解到,空间行波管是卫星、飞船等空间飞行器的核心部件,用于微波功率放大,具有大功率、高效率、长寿命等特点,但是面对航天环境中不可维修和不能丧失产品功能的严格要求,产品技术难度就变得十分棘手了。四、五十年来,国内空间行波管一直被技术水平高的美国、法国等大国实行技术的全面封锁,根本没有可以参考的资料,等于空间行波管我们要白手起家去做。

  同时空间行波管最难解决的就是产品在轨经历,没有经历就很难应用,不应用又无法获得在轨经历,在这长期处于“想用没的用,有了又不敢用”的尴尬处境,公司作为微波电真空领域的龙头单位,义不容辞接下了改变国内空间行波管命运的使命。正值北斗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在立项初期就下定了推动元器件国产化的决心,“国产行波管不仅要用,还要全面使用,要100%国产化”。于是2014年,空间器件部应运而生,我也深感责任重大,开始了我在空间行波管道路的攻坚之路,也逐渐了解到空间行波管研制的困难。

  做成第一支管子是最难的时候

  做成一支合格的空间行波管不是易事,它包含了11道大工序,总数达近几千道的小工序。相对于地面产品的几项指标,空间产品则需要多达二、三十项指标,还要实现全周期可追溯,管控要求极高。更难的是还要同时平衡这些指标,这就需要耗费很多心力和时间成本。由于空间行波管研制的特殊性,代价昂贵,几乎没有犯错机会,团队成员纷纷心照不宣,都以“一次做对”作为做成每一支管子的基本要求。

  在为北斗导航研制空间行波管的那段时期,是我们正式迈出第一步的关键时期。面对工程的发射进度要求,国外空间行波管回应的交付周期要求28个月以上,这是远远达不到标准的。于是我们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个重任,集结最精干的技术力量展开了高强度的技术攻关,夜以继日,仅用了12个月就完成了方案设计、产品鉴定和正样交付的全部研制工作,并圆满完成了小批量上星应用。这是空间行波管的一次重要的里程碑,我们终于成功了,国产空间行波管成功了。

  团队既是我的担忧,也是我的骄傲

  大家都知道空间行波管研制工作难度大,每一支管子也都代表了我们单位的声誉,影响很大。曾经一位员工连续几次出现了低级错误,我找他谈心谈话,希望他能提振起来,但他还是觉得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辞职走了。人员管理是难,可是人才流失才是最让我觉得无能为力的一件事。

  每到这种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千万不能乱,我要是乱了人心也就散了。好在团队成员逐渐在相处中建立起了信任,也给予了我支撑的力量。随着支持核心电子器件的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落地,空间行波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团队也多次取得了高效率、长寿命、高可靠性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效率从30%到50%再到60%持续提升,寿命从5年到10年再到15年不断增加,频率从毫米波段向全频段不断扩展……我们用了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推动空间行波管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具备了全频段覆盖、连续波百瓦级、脉冲千瓦级功率覆盖、全产品谱系覆盖的能力。十多年来,我们团队兢兢业业,深耕空间行波管攻坚之路,也让我为拥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团队成员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这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就行了

  入党转正申请书上我写下了这句话,“我要在空间行波管国产化的道路上持续攻坚,最终实现全面国产化,并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我会用一生来实现这个目标”,这是我对党的承诺。记得刚入所的时候,廖复疆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电真空这个行业三五年才能入门,十年才能有成果,需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的确,十年磨一剑,干好这件事不仅要有情怀,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发展艰难的时期,也就是自2008年开始空间行波管国产化攻坚的那五年。

  那时候更多的压力来源于自身,我的性格偏沉稳内敛,面对技术瓶颈和管理问题的时候,近几年来压力陡增,走路上下班成了我减压的方式之一,单程一个小时的路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足以让我捋清思路,用这额外的时间思考更多问题。毕竟问题解决了,压力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了。我也思考过是否需要调整我的工作方式,但后来我逐渐明白,空间行波管的特点决定了我们要怎么做,它具备的可靠性和可继承性,也是我们赋予器件的一种气质。我们更需要凝聚起来,在稳定发展中不断调整、积极转变,在逐渐适应与国际化接轨的过程中打牢信心基础。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我们的空间行波管已经基本与世界一流接近了,只是还缺少一些实际应用和在轨数据,乐观的想,我们可以在两三年内就能在国际一流企业中实现并跑。

  未来,我们要更多地在实现空间行波管商用化和国际化方向研究,毕竟商用市场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国际市场才是体现综合能力的市场。目前民商用卫星选用器件大多还是从商业利益考虑,选用国外产品,虽然我们很多技术指标都比国外产品优越,但是我们仍旧需要压力倒逼,努力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更高频率、更高效率、更高功率和更高可靠性,瞄准航天发展新动态,在原有的元器件基础上向部件领域迈进新的一步。

  很荣幸,我陪伴空间行波管走过了这十多年,见证了这条路上的风风雨雨。之后的攻坚之路还很漫长,我仍旧会抱持那份最初的信念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来源:人民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