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与服务 > 产业动态

藏在博物馆里的“科技与狠活儿” | 国际博物馆日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9日 编辑:新闻中心

  你以为的博物馆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是学习知识的课堂,它严肃、庄重,实际上,藏在博物馆里的“科技与狠活儿”,也可以让它变得“炫酷”起来。文物是博物馆的“心脏”和“灵魂”,文物被守护好,才能使博物馆焕发生机,更好地发挥传承作用、实现价值。中国电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与国家和省区市文物局、各类文博机构对接,深化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文物数字化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化创新 赋予文物“新生命”

  走进中国电科承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体验三峡”数字展厅,分层立体的剪影把山水、建筑、书画等元素,组合成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观众能在此一站式观览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遗迹。“体验三峡”数字展厅结合知识图谱研究成果,将三峡绝大多数人物、地点、物件等实体相关属性囊括其中,已归档数字化文物1600余件套。展厅运用“多媒体+动画+实景+互动”方式,营造出三峡沿途地形地貌的临场感和氛围感,让观众身临其境,与三峡文物“跨时空”交互,在感官的刺激和文化的浸润中,更好地体悟三峡文化。

  

  聚焦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归集需求,中国电科支撑四川省建设文物数字化管理平台,收集整理省内博物馆、文保、考古、鉴定等相关单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信息,并基于地图GIS技术进行可视化展示,实现全省文物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存储、共建、共享,推动文物数字化资源的规范化、专业化、均衡化、智慧化发展。

  由中国电科承建的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深入挖掘红岩精神价值内涵,给每件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通过动漫、IP打造、纪录片等形式,让革命先烈和党史故事“近在眼前”,让学习更加“沉浸”,让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智能科技 让文物出土不再“受伤”

  兽面凤鸟纹玉方座、大型青铜立人神兽……高科技加持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让文物出土不再“受伤”。中国电科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研发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和装备,考古工作者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三维激光扫描和高光谱扫描等设备,完成从肉眼可见信息到不可见信息的综合提取,第一时间发现、记录、提取文物和遗址中的多学科信息,更好地还原历史场景,实现考古出土文物与文物保护的无缝对接。

  

  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和运输过程中,中国电科为古船提供了桅杆保护罩和沉箱临时保护棚,有效缓解了环境变化对文物造成的破坏。在古船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过程中,中国电科充分发挥智能科技优势,联合各科研机构、高校,建设文物姿态和环境监测系统、沉箱保护舱、空气恒温恒湿及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等基础工程,研发的多功能实验室考古集成平台,包含文物提取、科学仪器设备搭载、非接触考古人员工作等功能于一体,将填补我国超大型实验室考古领域的空白。

  硬核装备 为文物提供安心防护

  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物华号百子大礼轿”回归展出当天,许多观众驻足于崭新的展柜前仔细观摩这件稀世珍宝,展柜采用的低反光玻璃与专业灯光设计,使观众能够更真切地感受文物的细节之美。中国电科为“物华号百子大礼轿”量身定制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无框架式玻璃展柜,布设了全方位分布式监测系统,无水自适应调湿机等定制文物保护设备,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珍贵脆弱的文物。

  

  中国电科自主研制了温湿度等监测终端、无线室内环境质量监测终端、免补水微噪声净化调湿一体机等诸多文物保护装备,开发了针对不同文物类型、形状、材质的存储装备和软件平台,广泛应用于布达拉宫、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数十家文博单位。打造的文物保存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形成从监测到调控、微环境到大环境,全方位的预防性保护系统解决方案;智慧文博一体化管理系统可提供预警系统等定制化服务,目前,已服务敦煌研究院等全国70%文博单位。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中国电科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研发多种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装备、提供多样化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用智能科技擦亮中华文化瑰宝,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