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 创新动态

诗绘归途,电子科技精密编织归航路 | 神舟十九号成功着陆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6日 编辑:新闻中心

  

返回1

  

  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茫茫草原,助力快速精准发现目标,中国电科以全链条科技支撑、全周期精准保障,布设多型测控及陆海空系列搜救装备,为飞船返回构筑起一张安全可靠的“科技天网”,圆满完成返回搜救任务。

返回2

返回3

  返回舱的着陆精度,是对航天测控能力的终极考验。中国电科技术专家以实验室为“战场”,用千万次模拟演练打磨出天地通行的精准路径。

  “在返回过程,测控系统通过完成遥测、外测来接收和发送指令,观测分析返回舱位置、速度、飞行姿态。”网络通信研究院专家表示,在主着陆场,中国电科布设便携站、机载站、车载站、固定站等多型装备,编织致密安全的测控通信网,像“遥控器”一样,实时测量飞行轨道,实时传送地面发出的指令,指挥返回舱变轨、调整姿态,同时具有完成地面人员与航天员之间的话音、图像等信息传输功能,保障地面人员与航天员、航天器间的通信链路。

  

返回4

  从大气层外的轨道修正,到跨过黑障时的轨迹追踪,每一个环节都嵌入了精密的电波追踪。

  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返回舱与大气会产生剧烈摩擦,使其舱外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就会造成通信中断,也是所谓的“黑障区”。此时,中国电科自主研制的多部雷达,担负起返回区首点截获、黑障区连续跟踪等任务,为返回舱的安全着陆和快速搜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测量雷达突破了黑障区持续稳定跟踪的测控难题,持续对返回器进行跟踪测量,‘紧盯’黑障区‘隐身’的返回舱,防止其偏离预定着陆区域。”14所专家表示,通过雷达反射式测量技术,雷达能智能判断黑障区状态,实时选择最优波形、调度方式和处理算法,通过建立电磁模型迭代仿真验证,确保返回舱全程都在雷达“视线”范围内。

 

返回5

  在神舟十九号回收任务中,中国电科研制的基于北斗三号的态势系统首次执行返回舱回收任务。该系统由指挥、机载、车载、手持等多种型号终端组成,实现了空、地、机动分队全覆盖,具有着陆场区域搜救力量实时分布情况获取、搜救态势信息及时回传等功能。

  “相比上一代系统,定位精度显著提高,抗干扰能力更强,尤为重要的是,该系统创新性地解决了北京与着陆场区因距离过远导致的通信成功率问题。”专家介绍,新系统将各搜索载体态势信息上报的成功率提升到了95%以上,使后方各级态势系统的显示更加连续稳定,有力支持各级指挥人员的调度决策。

  

返回6

  “发现 243 信号”,这简短有力的口令,让中国电科搜救团队为之振奋。这意味着由22所研制的定向仪成功捕捉到返回舱“地球首音”,返回舱正按照预定轨道向地面降落。

  “定向仪如同‘顺风耳’一般,时刻待命,等待捕捉这关键的‘243’信号。”22所专家表示,自主研制的30余台套搜救定位装备,分布于10余个应急点,地域跨度超过7000公里,装载于直升机、运输机、搜救车辆和救援船舶上,构建了近中远程结合、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救引导网络,无论返回舱降落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逃不过它们的视线,只要接收到信号,就能立即引导搜索飞机和车辆抵达返回舱落点,实现“舱落机临”。

  

返回7

  当返回舱以雷霆之势冲向地球,这震撼画面传输的背后,是通过卫星通信系统搭建的“太空信息高速路”。

  从茫茫苍穹到地面指挥中心,这张看不见的“高速路”,以毫秒级的速度传输返回舱落地画面,为航天任务的圆满收官构筑起坚实“信息生命线”。

  “为保障各类信息准确传输,我们研制卫星通信固定站、机载站、车载站、便携站等多型设备,接力架起通信通路。”技术专家表示,固定站、机载站接力配合,为搜索分队提供通信保障,完成指挥信息测控系统和各类图像传输任务,通过便携站进行指挥信息和图像信息的传输,将航天员出舱画面第一时间传输。

返回8

航天逐梦创辉煌

电科聚力助远航

星河浩渺通途阔

荣光再展续华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