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头版:从“中国的北斗”到“世界的北斗” | 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一线故事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 编辑:新闻中心

  编者按:

  10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从“中国的北斗”到“世界的北斗”》稿件,深入介绍了中国电科专家郑晓冬等技术人员,用北斗赋能千行百业,为美好生活创造无限可能的实践案例。

人民日报

  “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

  古时,人们仰望北斗辨识方向。今天,无需抬头,“近在身边”的中国北斗,赋能千行百业,为美好生活创造无限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斗工程始终牵挂,强调“北斗系统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从“中国的北斗”到“世界的北斗”,北斗系统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卫星导航探索之路,成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

  我们的创新目标就是让卫星短信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北斗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全面融入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众消费、共享经济等领域,还进入民航、海事等11个国际组织的标准体系。

  “利用北斗三号短报文的通信链路与通信内容的汇聚、分发,实现实时监控船舶位置、状态等基本信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网络通信研究院工程师郑晓冬介绍。

  前不久,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基于北斗三号的远洋船舶监控系统”通过验收,极大提升航运管理的效率。

  从事北斗导航地面系统建设20余年,郑晓冬率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北斗民用短报文通信平台。

  “我们的创新目标就是让卫星短信走进千家万户。”郑晓冬说,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只能让用户知道“我在哪儿”,而他和团队要通过创新攻关,让北斗用户不仅知道“我在哪儿”,还能用短报文告诉别人“我在哪儿”“在干什么”,更要将北斗短报文置入智能手机里,让人人都用得了。

  如何攻克短报文芯片技术难点?如何在保证手机小体积的同时,还具备大功率发射和高灵敏度接收的能力?

  从零起步,困难重重。郑晓冬回忆,短报文系统进场联试时,装站地点位于偏远地区,大家吃盒饭、睡行军床,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次日凌晨,一干就是七八个月,最终确保了大系统按时开通。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推进北斗产业发展,共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果,促进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进步,让北斗系统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

  时不我待,乘势而上。广大北斗人继承和发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朝着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新一代北斗系统,不断进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