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 创新动态

以“标准”筑基垒台,支撑“一巩固三做强”业务布局 | 世界标准日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 编辑:新闻中心

  10月14日是世界标准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电信联盟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将2025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确定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增强伙伴关系,共促可持续发展”。

  在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建设中,中国电科始终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产业规范、技术规则等制定,增强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影响力,将标准作为支撑“一巩固三做强”业务布局、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布局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在重点产业领域努力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力量,推动中国产品服务标准国际化,不断增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十四五”以来,先后在核心电子元器件、信息基础设施、电波观测等重点领域主导形成43项国际标准,同比增长230.7%。

  2025年,中国电科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持续深耕,新主导发布3项国际标准和7项国家标准。

  国际标准

  1、服务通信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IEC 61196-1-102 : 2025同轴通信电缆第1-102部分:电气试验方法 电缆介质绝缘电阻试验

  23所主导发布的该标准规定了同轴通信电缆绝缘电阻的试验方法,对5G通信、数据中心等高要求场景的信号传输质量和电气安全至关重要,为通信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IEC 60794-1-216 : 2025 光缆 第1-216部分:光缆基本试验程序 环境试验方法 复合物滴流,方法F16

  23所主导发布的该标准规定了确定光缆中填充或浸渍的复合物耐受高温的试验方法,有利于促进该类光缆设计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提高,有效保障通信基础设施中的光缆质量和制造水平,推动通信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

  2、支撑高端制造与绿色能源发展

  IEC 63182-8:2025 金属磁粉心 尺寸和表面缺陷极限导则 第8部分:U形磁粉心

  9所主导发布的该标准规定了U形磁粉心与机械互配性有关的重要尺寸的优选范围和磁粉心表面缺陷容许极限,填补了U型金属磁粉心国际标准空白,助力国内企业突破国际技术壁垒,提升在全球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标准支撑。

  国家标准

  3、服务制造业高端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GB/T 19405.3-2025 表面安装技术 第3部分:通孔回流焊用元器件规范的标准方法

  15所主导发布的该标准为通孔回流焊用电子元器件建立了统一的工艺条件和试验条件,对提升我国表面安装技术起重要支撑作用,推动我国电子元器件的制造水平和质量向更高水平发展。

  4、打通供应链壁垒,提升产品竞争力

  GB/T 45660-2025 电子装联技术 电子模块

  36所主导发布的该标准通过规范业务伙伴间的定义、业务模式、接口、电子模块标准化的相关范围以及一系列通用测试方法等,打通供应链协作壁垒,保障电子模块质量与兼容性,推动电子装联技术向规范化升级。

  5、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升级

  GB/T 44797-2025 微波混合集成电路 合成频率源

  13所主导发布的该标准提出了合成频率源的指标体系,规定了产品分类、检验规则、参数测试方法等,填补了我国在微波混合集成电路合成频率源产品标准空白,助推通信网络、导航定位、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产业升级。

  GB/T 46227-2025 半导体单晶材料透过率测试方法

  46所主导发布的该标准通过规定第一代至第四代半导体材料透过率的测试方法,支撑整个产业链对高透过性光电材料的质量管理,有助于规范并促进高透过率半导体材料研制、生产与应用,促进我国半导体材料行业快速发展。

  GB/T 30868-2025 碳化硅单晶片微管密度测试方法

  46所主导发布的该标准通过提升碳化硅材料微管密度检测环节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提高碳化硅单晶片微管密度检测效率,支撑整个产业链对高质量碳化硅单晶片的质量管理,有助于推进碳化硅单晶片材料大规模应用。

  6、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优势产业标准建设

  GB/T 45618-2025 日盲紫外线增强器技术要求

  55所主导发布的该标准通过规范日盲紫外探测器件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提升高压无人巡检、智慧安防等场景核心器件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为信息光电子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7、推动制造业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能力

  GB/T 45713.4-2025 电子装联技术 第4部分:阵列型封装表面安装器件焊点的耐久性试验方法

  36所主导发布的该标准通过规范阵列型封装器件和无引脚型封装器件焊点耐久性的评估和试验方法,推动制造业优化焊接工艺技术发展,为电子设备焊点检测技术突破赋能,强化企业工艺技术创新能力。

打印 关闭